[新增加] 臺灣作家方素珍《明天要遠足》入選

  《烏鴉喝水》這篇經典課文,今年將提前出現在小學生面前。這篇課文原來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學,如今這篇課文被搬進了一年級上冊的課本中。

  新修訂版有《秋天到了》《明天要遠足》《升國旗》等,還新增了俄羅斯作家巴烏姆美莉作品《小蝸牛》。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說,簡單從這些篇目來看,新教材保留和新增的課文內容不少都是兒童詩。比如臺灣作家方素珍的《明天要遠足》,這些名家名篇都很經典,適合一年級孩子理解。

  [識字量] 第一冊識字量由400字減少到300字

  新修訂的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量由原來的400字減少到300字。同時,新版教材引導學生拓展課外閱讀。新增“和大人一起讀”欄目。有家長擔心會不會增加家長負擔,記者了解到,其實這個“大人”包含很多意思,可以是老師、爸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也可以是鄰居家的哥哥、姐姐等。

  此外,還有家長提出疑問,新版教材引導學生多閱讀,卻減少了識字量,“孩子認識的字少了,閱讀課外書有障礙。”一年級新生家長表示。一業內人士分析,有學生在入學前通過路邊廣告牌、動畫片上的字幕認識了一些字,有孩子入學前識字量大約在800左右,而有的識字量不足100字。學生本身有差異,而新修訂的一年級上冊課本中300個漢字只是一個最基本要求,而一年級新生上學期識字的數量上不封頂。

  最大變化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濟南有學校早行17年

  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最大變化是先識字再學拼音。現行的語文教材目錄順序是:入學教育、漢語拼音、識字一、課文、識字二、課文,而新教材目錄順序為:我上學了、識字一、漢語拼音、課文、識字二、課文。濟南育秀小學校長張立表示,自己從1999年開始進行“先識字再學拼音”改革,如今已有17年個年頭了,學生收益其中。“拼音比較枯燥與孩子生活聯系不密切,先學拼音的孩子會問家長為什么h、ao這兩個音拼連起來讀發音是‘好’。而先學識字的孩子本身認識‘好’字,他對拼音拼讀理解能更容易一些。”育秀小學校長助理陳銀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