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調查]水質檢測表數據隨便填,更換濾芯靠自覺

  直飲水機的水是怎么來的呢?真的可以直接飲用嗎?帶著對小區直飲水安全的疑問,記者進行了調查。

  在綠地國際花都,直飲水機上標著原水凈化為直飲水的過程:包括原水、5微米PPF纖維、顆粒活性炭、壓縮活性炭、1微米PPF纖維、美國逆滲透膜、壓置活性炭、礦化能量濾芯、殺菌凈化裝置再到直飲水,需要進行10道工序。“根本看不懂是啥意思,看著大家都喝,我也辦了水卡。”一居民表示。

  在融匯愛都小區,通過直飲水機上電話,記者聯系上了售卡商家。“我們這個機器是將自來水凈化成可以生飲的礦物質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喝了對身體好。”售水人員稱,可以經過特殊技術處理將有害物質去掉,把自來水進行礦化。

  “將自來水變成礦物質水,這完全是商家的營銷噱頭,缺乏科學依據。而且現在定型包裝飲用水已經不允許有礦物質水這個名稱了。”業內人士表示。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直飲水機機身貼有“水質檢測表”,檢測表上的檢測結果都為合格。從事直飲水機行業的業內人士稱,包含耗材、衛生、渾濁度、電導率等數據在內的水質檢測表是隨便填上去的,“因為如果每次都把各項指標全部檢測的話,費用高達千元。誰愿意常送檢?根據規定直飲水機要定期進行更換濾芯等保養,這基本要靠經營者自律,設備本身是否合格,是否存在二次污染都使得水質安全存疑。”

  (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