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吳某,這個團伙中大多數是各類中介,他們高價收購公民信息大多用于推銷。為了收回一部分成本,把信息交換倒賣已經成了他們行業的潛規則。民警告訴記者:“看這個信息的新鮮程度,比如說當月的信息可能幾千塊錢能買10萬條左右。如果過了一年,這個信息就便宜了,幾百塊錢就能買到。”
[市民要注意了]
公民個人信息泄露 微信成了重災區
警方通過梳理發現,除了黑客盜取、中介轉賣外,個人信息泄露還有一個重要途徑是由于居民個人的原因。
目前,微信是泄露個人信息最嚴重的渠道。有的微信小游戲,提示輸入姓名、生日、手機號等信息進行測試,分享到朋友圈才能查看答案,這樣一來,別有用心的人就可以輕松掌握市民的詳細信息。再通過瀏覽當事人的朋友圈中的照片和文字,就能獲取對方的職業、家庭成員、所居住的小區等信息。
民警還提醒相關從業人員,違反國家相關規定,銷售、提供、竊取或者其他方式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情節嚴重的,都屬于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會被判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希望相關從業人員不要因謀取個人利益鋌而走險。個人也要注意保護自己的信息,不要為了貪圖小便宜而泄露個人信息。
案例解析 這些電信詐騙套路要小心
案例一:輕信網絡分期購
54名大學生被騙
今年3月,在長清上大學的小黃見到倆男子在校園內宣傳網上分期購手機賺錢的工作,只要提供身份信息在網上分期付款買手機,就能得到每單500元的好處費,而且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經不住誘惑的小黃當場就把身份信息給了倆男子。令他沒想到的是,剛剛過了3個月就接到7個分期平臺的催款電話,貸款逾期未還金額高達5萬余元。與小黃有一樣遭遇的還有其他54名大學生。原來,倆男子在濟南多所高校內承諾學生“只需提供身份信息在分期網站上購買手機,由二人負責還款,便可輕松賺得每單500-1000元的好處費”。
倆男子給54名大學生分別在愛學貸、分期樂、人人分期、優分期等7個分期平臺網站注冊信息辦理分期購買手機的貸款業務,總貸款金額1185820元。他們將購買的手機轉手賣出后將所得錢款分成。
案例二:兼職網絡刷信譽
大學生被騙萬元
在長清大學科技園上學的小張在留校復習考研期間想做點兼職。她在一個兼職貼吧里看到了一則網絡兼職刷信譽的廣告,求職心切的小張按照對方提供的QQ號碼主動加了對方為好友。
小張向對方說明了兼職的意向,對方表示需要小張先下訂單并支付費用,刷單成功后會將本金和傭金一并還給她,同時給小張發來了一個鏈接。第一單完成后,小張得到了5元的傭金。嘗到甜頭的小張繼續刷單,按照對方派發的任務,先后完成3單共計12000余元的任務。在小張喜滋滋等待對方返還本金和傭金時,對方卻突然下線了。意識到被騙的小張欲哭無淚,懊惱不已。案例解析這些防騙的秘笈收好不謝
記者通過濟南市公安局長清分局大學路派出所了解到,較為常見的網絡電信詐騙方式主要分為五大類:兼職刷信譽、QQ好友借錢、網購退款、冒充公檢法以涉案為幌子詐騙、冒充港澳臺同胞或留學生詐騙。
面對各種詐騙形式,應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財產安全呢?民警表示,預防電信詐騙,首先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任何信息,必要時查詢信息真假,對于有些來歷不明信息提示的聯系電話也不要撥打,“也不要泄露電話號碼和其他個人信息,切記不要貪小利而受虛假信息的誘惑。遇到各種借口讓你匯款的信息,要理清思路,多方查證其真實性,情況不明的堅決不予匯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