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曾經在虛擬和現實生活中都稱兄道弟、形影不離的兩個人在面對辦案人員“交叉訊問”時,卻是這樣表現的:

  聊城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張慧:對公訴人訊問的每一個問題,都視作燙手山芋拋向對方。其實誰也沒有當事者清楚事情的真相。他倆的內心,但凡有所悔悟,都會去反復思考這個問題。

  最終,被告人趙旭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被告人陸子鑫犯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

  而面對本案的“罪魁禍首”——網癮,檢察官張慧是這樣說的:

  聊城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張慧:網絡危害對青少年的成長,幾乎是致命的。如果給他們這樣的土壤,那么他們是甘心情愿將自己的青春拱手交出的,交給吞噬他們的激情、榨取他們的生命的網絡游戲或者低俗網站。這是家長的責任、學校的責任,社會的責任,但家長的責任更重。

楊永信網戒中心使用的低頻脈沖治療儀

  在為孩子戒除網癮方面,很多家長可謂是不遺余力,甚至使用過一直以來極具爭議的楊永信“電擊療法”(后改成低頻脈沖治療儀),但是,這樣真的可以解決根本問題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過需要層次論,他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孩子之所以沉溺于網絡就是因為現實生活無法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而這起案件中趙旭和陸子鑫來說,比起淡漠的家庭、滿是挫敗的現實世界,生存在規則簡單的游戲世界要有成就感得多。

  在一期有關戒斷網癮的節目最后,記者做過一個調查,結果讓人深思。

  圖為記者向網戒中心少年家長提出的問題,以此來審視是否家庭關系中存在某種問題,從而促使孩子沾染上網癮,大多數家長的回答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