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體制教育后的反思

  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期間,惟生足不出戶11個月,一個人關在房間里背完了20萬字。他形容這是一段極端孤獨的歷程。毫無意義的機械背誦給惟生帶來越來越冷靜的思考。他的疑慮也越來越深。正是在這個階段的尾聲,他給柯小剛寫了信,他也終于下定決心,準備自考。自考、藝考,回歸體制教育,然后再考研。

  惟生在信中說,回望這些年身邊那些和他一樣背誦了大量經典(20萬字以上)的同學,多因沒有出路而終止了十多年的讀經歷程。而當他們一旦停止私塾學習,又沒有繼續深造途徑,大多數同學也都變得非常沉淪,只能借電視劇和電子游戲排遣焦慮、打發時光。至于那些曾經背得滾瓜爛熟的經文,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凈了。

  柯小剛說,邊緣化、過于敏感、傲嬌和自卑的混合,這些都是讀經學生常見的心態。“如何解開這些心結,找回平常心,雞血漸退而向道之心彌堅,要靠他們自己慢慢釋放,重新聚集心力。”

  “讀經方法的所有失誤都將是我個人生命的失誤,讀經教育的每一個問題也必然是我個人生命的問題。”9年的青春付諸讀經,惟生說,對讀經的每一點懷疑都是對他生命意義的懷疑。“像我這個年齡的體制內學生都在反叛體制,而我卻不得不過早地學會懷疑自我。這也許是讀經經歷最大的收獲。”

  柯小剛也認為,目前流行的“老實大量純讀經包本背誦法”走向了極端的反現代性,放棄了與主流社會的建設性對話。在他看來,經典是人類教育的基礎,可以啟蒙現代人,克服現代性的狹隘和偏見。經典教育作為“人的養成”教育,必然與現代社會的“工具培訓”式教育構成一種良性的張力,“人的培養”應為“工具的培訓”提供基礎,也提出批判。

  柯小剛說,時下的討論焦點已從“要不要讀經”轉為“如何讀經”,“希望能糾正目前流行的讀經方法中發生的問題,保護兒童,捍衛經典。”

  惟生說,他的讀經經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片面性與特殊性。9月8日,在回歸體制準備自考的間隙,他對一篇《應該包容和善待民間讀經運動》的朋友圈文章評論稱,“今天,我們推進民間讀經,必須直面現實,分辨良莠……民間讀經如同幽蘭,它或許因為雜草荒蕪而黯然失色,但終究暗香襲人。”

  惟生最近的一條朋友圈狀態停留在9月19日,他發的是兩張正在聽課的照片,講課人是復旦大學教授、最強大腦的主持人蔣昌建,“看看這是誰?”惟生的配圖文字輕松諧趣,還有一個眨眼微笑的符號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