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民生銀行與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共同成立課題組,開展PPP資產標準化及流轉問題的創新性專題研究。該項研究擬聚焦存量PPP資產標準化及流轉的意義、PPP資產流轉的風險評估與防控、PPP資產標準化與流轉交易平臺設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交易平臺設立的思路目標與功能以及運作機制等,開展深入分析與系統研究。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模式,是政府和社會資本為建設基礎設施及提供公共服務而建立的長期合作關系和制度安排。推廣運用PPP模式,不僅有利于創新投融資機制、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寬社會資本投資渠道,有利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有利于加快和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產品的供給質量與效率。此外,PPP模式對于緩解政府債務風險、促進民間投資增長、深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的供給側改革等,也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中央相繼提出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社會各界對PPP模式認識不斷深入,PPP模式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也將成為中國未來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領域的主流投資運作模式。
雖然中國PPP模式近年來發展迅速、發展前景廣闊,但也遇到了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由于PPP項目往往具有資金規模大、投資周期長、公益性強、收益率低等特點,帶來的最突出問題是社會資本參與意愿低、參與率不高。即使形成了PPP資產,由于標準化程度低,尚無有效的定價與流轉機制,造成大量存量PPP資產無法流轉。如何實現PPP資產的標準化與流轉?如何評估PPP資產標準化和流轉的風險?是否需要建立PPP資產流轉的平臺?以及PPP資產流轉平臺的定位、目標、功能及運作機制如何設計?這一系列問題,成為當前PPP模式理論研究與實踐領域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近幾年來,民生銀行基于PPP領域長期實踐和創新探索積累,踐行服務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深刻理解,結合經營轉型和戰略發展需要,進行了大量PPP資產標準化和流轉的實踐探索工作。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作為首批25家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以及多年來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公共政策研究的傳統,也進行了PPP資產能否標準化和流轉的理論探討。在全國工商聯的支持下,在多方位、多層次實證性調研工作的基礎上,經民生銀行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多次溝通與交流,從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出發,雙方迅速達成了共識。
民生銀行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一致認為,PPP資產標準化和流轉是解決PPP融資模式和退出機制中融資渠道窄、社會資本參與意愿低、退出障礙大、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等突出問題的關鍵,是促進PPP業務健康發展的關鍵抓手和解決方案,應積極探索建立PPP資產標準化和流轉平臺,為PPP存量資產順暢流轉提供支持。
據悉,該研究工作得到雙方領導高度重視和各方支持,民生銀行董事長洪崎和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分別出任研究課題顧問,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任研究課題組長,副院長黃益平和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分別擔任副組長。
同時,該研究還邀請了財政部、發改委、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保險協會及PPP研究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擔任課題學術指導,希望通過課題研究能夠在經濟發展宏觀政策的大背景下,力爭推動PPP理論研究創新,并在一定程度上破解PPP遇到的實踐難題與瓶頸,為國家推進PPP模式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