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黃河多水患。在山東,還有60多萬群眾生活在黃河灘區(qū),灘區(qū)群眾普遍面臨行路難、澆地難、吃水難、上學難、住房難“五難”問題。
近日,記者從全省黃河灘區(qū)脫貧遷建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會議上獲悉,《山東省黃河灘區(qū)居民遷建規(guī)劃》(下稱《規(guī)劃》)已正式獲批。
《規(guī)劃》提出,用3年時間,通過分類實施外遷安置、就地就近筑村臺、筑堤保護、舊村臺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等五種方式,全面完成60.62萬灘區(qū)群眾的遷建任務。工程總投資260.06億元,將按“各級政府補一塊、土地置換增一塊、專項債 券籌一塊、金融機構貸一塊、遷建群眾拿一塊”的總體思路籌措建設資金。灘區(qū)遷建涉及濟南、淄博、東營、濟寧、泰安、濱州、菏澤7個市,17個縣。其中,外遷安置,涉及東平、梁山等13個區(qū)縣,共4.2萬戶、14.1萬人,建設42個新社區(qū),投資95.85億元。就地就近筑村臺安置,涉及東明、鄄城2縣,共3.87萬戶、13.89萬人,新筑村臺30個,投資115.31億元。筑堤保護,涉及平陰、長清、槐蔭3個縣區(qū),共15.97萬人,筑堤40.44公里,投資24億元。舊村臺改造提升,涉及長清、濱城、利津等6個縣區(qū),共1.57萬戶、5.11萬人,改造舊村臺100個,投資17.9億元。臨時撤離道路建設,涉及平陰、長清、東平等縣區(qū),共11.55萬人,新建改造道路497.35公里,投資7億元。
根據《規(guī)劃》,2017年,全省完成各類遷建項目前期工作,啟動17個新建村臺和13個外遷安置新社區(qū)工程建設;2018年,7個市的遷建項目全部開工,啟動建設其余11個村臺和29個外遷安置新社區(qū),以及長清平陰護城堤、舊村臺和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設;2019年,全面推進各類工程建設,完成全部28個新筑村臺、13個安置新社區(qū)、75個舊村臺改造,以及大部分臨時撤離道路改造提升工程;2020年,完成工程建設并交付使用。
另據了解,我省“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共4.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萬人,同步搬遷人口2.9萬人,涉及濟南、泰安、日照、臨沂、菏澤5個市,歷城、東平、五蓮、費縣、沂南、沂水和鄄城7個縣(區(qū))。
截至7月底,山東“十三五”期間規(guī)劃建設的49個安置區(qū)中已竣工16個,32個正積極推進,1個正完善用地手續(xù),共完成投資12.5億元,建成安置住房4537套,已搬遷入住2633戶,812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92戶,2804人。在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上,硬化道路19.6萬平方米,鋪設飲水管網46.3千米,架設電網43.6千米;在公共服務設施上,建成學校4所,幼兒園9個,衛(wèi)生所16個,活動室16個。
來源:新銳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