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所有參加高考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大學,為偏遠貧困的鄉村地區建幼兒園,讓大學和貧困地區對接,讓貧困的農村也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發展和變化……10月11日上午,在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山東省教育精準扶貧新聞發布會上,省教育廳和省扶貧辦的負責人一一講述著教育扶貧帶來的改變。
高校專項招生,高職院校來兜底
“教育缺失,很容易引發貧困代際傳遞,是比收入貧困更可怕、更深層的貧困。”在10月11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上,省扶貧辦綜合協調組組長段培奎說。培養一個貧困學生,就能帶動一個貧困家庭,造福一個貧困村莊。接受高等教育是貧困家庭子女改變個人命運,實現家庭脫貧的重要渠道。自2016年以來,我省所有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參加高考的學生都被高校錄取便是教育扶貧一個顯著的成果。

省教育廳廳長左敏介紹,近年來,我省在高考招生中采取了一系列傾斜政策,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升學搭起了“綠色通道”。在今年的高考中,我省的省級財政困難縣、中西部地區及沂蒙革命老區有850個學生都通過一項特殊的計劃走進了全國重點高校,這便是教育部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面向上述地區的定向招生。
除了全國重點院校,今年山東省還有1365個學生通過地方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專項計劃,走進了我省的省屬重點高校,該計劃包括省內12所省屬重點高校,專項計劃的招生面向全省52個財政困難縣的農村學生。項目實施第二年,1365人的招生比去年增加了31.25%。
左敏介紹,通過另一項“高職院校招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專項計劃”,確保了我省所有參加高考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都有學可上,參與計劃的13所職業院校全都是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有這個計劃為參加高考的貧困學生兜底,在2017年,全省參加高考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9341人,全部被高校錄取,其中本科3951人,專科5390人。

學前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在莒南縣澇坡鎮孫盧雞山村的幼兒園里,孫崇振已經開始上大班了,他是這個幼兒園里的第一屆學生。
在這個省級貧困村里,這所嶄新的幼兒園的建立,得益于學前教育普及計劃。要在幾年前,孫崇振得到三公里外的鎮上才能上條件稍好的幼兒園。如今,這個已經有82個孩子的幼兒園,接納著周邊6個自然村的孩童。

“學前教育是貧困地區教育的短板。”左敏介紹,我省有約15%的適齡兒童沒有接受學前教育,主要集中在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補齊這個短板也是教育扶貧的重點。我省計劃從2016年到2018年,在扶貧工作重點村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400所,實現貧困村公共學前教育資源全覆蓋。到目前已完成1186所,完成規劃任務的84.7%。
除了建設幼兒園,“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對貧困鄉村的義務教育中小學的改造也在推進中,同樣是從2016年開始,計劃投入17.28億元,對省扶貧開發重點村中661所有需求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予以重點改造,全面改善基本辦學條件。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11.79億元,占總規劃總投入的68.23%,新建、改擴建學校564所。
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貧困家庭子女“一個都不能少”。2016年春季學期起,我省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免收保教費或學費,同時發放助學金或生活補助;對在普通高等學校就讀的建檔立卡山東籍全日制本、專科(高職)在校生免除學費,對升入我省高校的建檔立卡學生,按“綠色通道”辦理入學手續,優先安排勤工助學崗位,并發放國家助學金。截至目前,共核準并資助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36萬人次,累計投入資助資金9.03億元。

生產起了生物燃料、干起了電子商務,還用上了太陽能發電,對陽信縣水落坡鎮洼里趙村的村民來說,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如今儼然一個高科技的試驗場了。對村民們來說,依靠高科技實現整體脫貧,很大程度上得感謝山東科技大學第一書記帶來的改變。
“發揮省高校、發揮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助推脫貧攻堅,精心構建‘高校科技人才扶貧支持網絡’”。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國前介紹。像洼里趙村這樣的改變,便是得益于高校科技扶貧計劃。
除了高校第一書記們在貧困村里的努力,我省高校對口認領省扶貧工作重點扶持鄉鎮工作也是卓有成效。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農林類高校,每校認領鄉鎮數量不少于5個;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高校,每校認領鄉鎮數量不少于3個;其他本科高校,每校認領鄉鎮數量不少于2個;高職高專院校,每校認領鄉鎮數量不少于1個。截至目前,已有90所高校認領重點扶持鄉鎮191個。山東中醫藥大學年產2500噸中藥飲片項目在菏澤鄆城投入生產,年銷售額達1億元。山東農業大學組織專家開展畜禽水產生態養殖致富精準扶貧項目研究,幫助指導濟寧市微山縣后學北村大力發展畜禽水產生態養殖業……一批科技扶貧項目已經在發揮作用。
陳國前介紹,對貧困地區實施智力幫扶,我省組織高校結合省扶貧開發重點區域資源特點和貧困現狀開展科學研究,已設立高校科研項目183項。實施科技幫扶,組織高校開展科技下鄉服務活動,組建了105個專家服務團隊,圍繞農業生產、特色種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領域,為省扶貧開發重點村提供科技咨詢和技術服務近千人次。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尹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