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邀請省人社廳主要負責人解讀《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據了解,《意見》共包括8部分25條措施,破除職稱評價的“硬杠杠”和“玻璃門”,進一步煥發職稱制度的創造力。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人才,貢獻突出、業績顯著的,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
評價標準改革破除論文“硬杠杠”
這次職稱制度改革,補齊了部分系列職稱層級設置的“短板”,對原本無正高級別的經濟、統計、工藝美術等系列設置正高職稱。
過去,職稱評價標準存在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問題,并把職稱外語考試、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考試作為職稱評審的“硬杠杠”,造成了評審標準的“一刀切”現象。
這次改革,對不同類型專業技術人才,將分系列修訂完善評價標準和條件,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突出實績,注重考核工作績效、創新成果,增加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等評價指標的權重。
在評價標準上,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淡化或不作論文和科研成果要求,側重考察工作業績;探索以專利成果、項目報告、工作總結、工程方案、設計文件、教案、病歷等成果形式,替代論文要求;實施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科研成果、論文、創作作品質量,淡化數量要求。
長期在基層一線的適當放寬學歷要求
這次職稱制度改革,提出了很多鼓勵人才留在基層、服務基層的優惠政策,將為鄉村基層凝聚起更多急需人才。
“比如,放寬學歷要求,科學設置學歷、專業等條件,在鄉鎮專業技術崗位工作的人員,申報職稱時,可不受所學專業的限制。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人才,貢獻突出、業績顯著的,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社廳廳長于富華介紹,不再把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
改革提出,非鄉鎮單位專業技術人才交流聘用到鄉鎮單位專業技術崗位工作,在現崗位工作1年以上,經考核符合條件的,可不受任職年限和職務級別的限制,申報相應職稱。在職稱評審時,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采取不同于一般方式的評審,可實行單獨分組、單獨評審。
非公領域人才也能評職稱了
過去不能參與職稱評審的非公經濟領域專業技術人員、技能人才,改革后均可參與評審,已獲得職稱但不能再參加其他系列評審的,拓寬評審范圍。給予各類人員(才)同等的職稱申報評審待遇,省人社廳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調研員鐘建軍介紹,在打破“玻璃門”方面,我省部分市已經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玻璃門”的特點,就是看得見,但門不開依然進不來。過去,參評人員主要集中在事業單位人員和大型國有企業人員,非公有制企業、海外人員以及港澳臺人員等,參加職稱評審較少。針對這種情況,《實施意見》進行相應改革。“打破玻璃門”即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系等限制,只要在我省企事業單位工作、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人事關系的專業技術人才,均納入職稱申報評審范圍。去年,濟南市有775名非公人才申報了中高級職稱,有358人通過評審,激發了非公領域的人才發展活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周國芳 通訊員 范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