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節日,濟南眾多單位、部門循例公布了假期里值班和封存公車的明細,以便監督。記者了解到,2013年時,市級的公車購置及運維費預算逼近1.7億元,后在2016年這一“車改年”減少到1億元,后又在2018年降至0.78億元。

  日前,今年市級“三公”經費預算數披露,和2013年前相比下降近億元。與之關聯的是,近年來,公務用車、公務接待、因公出國這“三公”經費結構已悄然生變,公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公務接待費逐年減少,出國“招商引才”的費用則漸漸多了起來。

  “三公”經費的“下行軌跡”物價漲“三公”降,最多時1年減3000多萬

  1.34億元,這是今年濟南市級“三公”經費的預算數。據記者梳理,2013年的市級“三公”預算盡管已比2012年的執行數下降4.92%,但仍達2.3357億元。之后幾年,盡管物價在走高,但濟南的“三公”預算一直在“走低”,劃出一道以“省錢”為主題的“下行軌跡”。近年來,下降最迅猛的一年是2016年,全年預算比上年度減少約3400萬元。

  連降之后,今年市級“三公”預算和2013年時相比已減少近億元。在不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看來,公車開支的減少起到極大作用。“加油、維修、繳過橋過路費、買保險……養公車確實要花不少錢,一輛車一年花三四萬元都算少的。這些年我們單位‘三公’減少的預算里,公車開支的減少占了絕對的‘大頭’。”一位市直局機關“老后勤”告訴記者。

  公車之變的“拉動作用”公車開支領降“三公”經費,5年來砍了一半多

  不只是某個單位,盤點近年來市級“三公”經費的大幅下降,公車開支的減少尤為顯眼。2013年在市級“三公”預算里,公車購置及運行維護費預算為1.6989億元,占比超過當年“三公”預算的七成。而在今年,這項預算僅為0.78億元,比2013年減少9000多萬元,占比也降至不足六成。

  在市直單位內部人士看來,公車開支的大幅減少,源于近年來的車改以及公車管理逐年趨嚴的“雙重作用力”。

  從嚴格規范公車使用程序到嚴查公車私用等違規用車行為,從推行公車假期內集中封存制度再到為公車噴涂公務用車標識和監督電話,濟南對公車的管理不斷加嚴,違規用車越來越少。記者從省機關事務管理局了解到,山東各級黨政機關和參公事業單位在車改中取消了58567輛公車,占到了參改車輛總數的47.2%,在這場覆蓋全省的黨政機關車改進程里,濟南的參改公車數是13154輛,車改后也有一大批公車被取消,公車購置和運行維護費更是隨之大幅下降。

  數字能清晰地印證這一過程。市級的公車購置和運維費預算在2014年減少至1.5218億元,到2018年又減少至0.78億元……其間,市級年度公車購置費預算甚至曾一度為0。

  “三公”經費的“結構調整”公務接待費多年連降,因公出國費占比提高

  出現連年下降的還有公務接待費。2013年市級單位的公務接待費預算為5111萬元,占當年“三公”經費預算總額的21.88%;今年則降至0.29億元,從占比上來看,今年該項預算占比已降至21.6%。

  沒公函的公務活動和來訪人員一律不接待;接待對象若在10人以內,陪餐人數不得超過3人;工作餐供應家常菜,不得提供魚翅、燕窩等高檔菜肴……公務接待費預算連年下降的背后,是濟南為公務接待行為立下的嚴格規矩。

  “三公”預算里近年來唯一走出“上行曲線”的是因公出國(境)經費。據梳理,2013年,市級“三公”預算里的因公出國(境)費為1257萬元,約占當年“三公”預算的5.4%,此后幾年出現小幅增長,今年為0.26億元,和去年持平,但這一數字已是2013年時的一倍多,且在“三公”經費預算里的占比提高到19.4%。

  ●專家看法 想發展不能當“宅男”,應更多地走出去招商引才

  為何近幾年因公出國(境)費有了較明顯增加?記者了解到,這主要是因為近兩年來對外經貿合作交流、高層次人才引進以及組織科研人員、基層技術和管理人員等參加出國(境)培訓活動較往年有所增加。也就是說,在這項費用增加的背后,有越來越多的干部走了出去,通過對外交流進一步為濟南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或通過培訓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管理水平。

  談及“三公”經費里的這“兩降一升”,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感觸良多。在他看來,車改的推進讓公車數量大幅減少,同時,公車管理的逐年加嚴,加之嚴管之下大家逐步形成的合規用車自覺,公車運行維護費用的下降是必然的,公務接待費的下降也是同理。但和公務接待費不同,因公出國(境)費用并不是越少越好。如今,越開放就越發展,對城市來說,想要更加開放,就需要更積極地“走出去、請進來”。透過因公出國(境)費的增加,能看到濟南正以更開放地姿態,在對外交流、人才引進等方面更多地發力。“現在城市之間的發展競爭非常激烈,稍有不慎就會被‘追兵’趕超。濟南實現跨越發展,需要大量項目、人才的支撐,這要求干部職工不能窩在辦公室當‘宅男’,應更多地走出去,去進行經貿層面的合作交流、去為濟南引進發展所需的高層次人才,既招商引資又招才引智,并且更多地通過學習培訓,進一步提高自身能力、學以致用。”

  來源: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