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后教師攢錢為全校學生買棉鞋,別只當成暖聞看

▲圖為學生們領取新棉鞋。圖片來自楚天都市報
看到學生大冬天還穿著破舊的單鞋,腳上長了凍瘡,走路一瘸一瘸的。丹江口市大溝林區學校90后教師楊耀翔積攢了一年多工資,花了一萬多元為全校62名學生每人買回一雙嶄新的皮棉鞋。據報道,這些學生基本上都是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不少學生冬天蓋的被子還很薄,還穿著夏天穿的單鞋。
一位剛畢業的小伙子,家境并不富裕,能夠從2400元的工資里省吃儉用為全校學生買棉鞋,的確令人感動。但暖心之余,也不禁心疼這些冬天沒有棉鞋穿的孩子們。
而這樁暖聞,也讓不少人自然地想起了去年冬天的“冰花男孩”,稚嫩的小臉配上那一頭“銀發”,刺痛著公眾最柔軟的神經。
可以想象,天真樂觀的的“冰花男孩”自己可能并沒覺得有多少苦,但公眾卻深受“刺激”,并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同樣,大溝林區大冬天還穿著破舊單鞋的孩子們想必也見慣不怪,甚至也會不乏有相互打趣,“苦中作樂”的。

▲2018年初,云南昭通一名頭頂風霜上學的孩子照片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圖片來自網絡
但他們越是“云淡風輕”,于我們而言,就越難以接受。如今很多早已擺脫衣食之虞的公眾,可能真的很難想象還會有孩子在大冬天穿不上一雙棉鞋。然而現實卻是:“冰花男孩”所在的云南昭通市魯甸縣新街鎮轉山包小學和楊老師任教的丹江口市大溝林區學校,這類偏遠高寒貧困地區的孩子,一到冬天,求學之路就變得格外艱難。
這樁暖聞也提醒我們,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理應得到社會更多關注。特別是在冬季,他們吃的好不好,棉衣能不能保暖,學校和家里取暖設備有沒有達標——當地政府和學校需要有考量,更要有實際行動,要給留守兒童們更多實質性的關懷幫助。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寒冬求學的艱辛,既不能被動依賴社會捐助,更不能指望單靠薪資微薄的老師自掏腰包,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政府有關部門加大投入。在相對貧困艱苦的地區,人力、物力向教育、孩子傾斜的力度是不是應該更大一些?
這些年,各地的教育投入占比連年增長,但值得一問的是,這些增長有沒有優先考慮到偏遠貧困地區?把關愛工作更多做在平時,讓孩子們免于凍餒之苦,這是教育扶貧最基本的要求。
站在更高層次審視,一些偏遠貧困地區孩子所面臨的困境,又何止是物質條件的艱難?相比于“取暖設備”之類的改善,如何營建一條“教育改變命運”的順暢大道,更是任重而道遠。“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學生們不受凍,能安心學習,將來有出息。”楊老師的心愿,或也是這些孩子們隱形的愿望。
□胡欣紅(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