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會37度]失控的馬拉松,為何總留下一地雞毛?

  作者:付強

  即將過去的這一年,中國的輿論場中,“馬拉松”也算是一個關鍵詞。

  志愿者遞國旗、拉拽選手,選手集體抄近道作弊,兩度昏厥仍要接著跑……比賽中的“奇聞”遠比賽事本身受關注。

  每年千余場比賽,馬拉松在中國可謂遍地開花。但是,這個被調侃為“中產階層廣場舞”的運動,為何在輿論中總留下一地雞毛?

馬拉松比賽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馬拉松比賽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

  秀場

  自詡為馬拉松達人的胡松濤,曾經的格言是“無馬不跑”。不到40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讓他有時間和財力到各地趕場參賽。

  但這兩年,胡松濤越發感覺“跑不動了”。2010年剛剛迷上馬拉松時,國內賽事不過13場。如今的場次動輒成百上千,讓他難以抉擇。

  有一組數字可以反映馬拉松在中國的熱度。

  截至今年11月2日,2018年800人以上路跑、300人以上越野賽累計已舉辦1072場,參加人次530萬。

  政府搭臺,企業掏錢,在全民健身熱潮下,辦賽門檻較低的馬拉松,成為中國城市追逐的時髦。

  無論是不是跑步愛好者,無論是否有過“跑馬”經歷,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穿上跑鞋、站上賽道,成為可以在朋友圈曬照的運動達人。

  孫悟空、杰克船長、美國隊長……馬拉松的隊伍里,奇裝異服越來越多。頗具娛樂色彩的跑者中,有自發的行為藝術者,但更多是商家扮成的“奔跑中的廣告”。

  在這些所謂的參賽者看來,健不健身不重要,打扮美美站上賽道才重要;能否完賽無所謂,45度完美自拍才有所謂。

受訪人供圖受訪人供圖

  但是,哪怕只是裝樣子,也有人的行為太出格。

  今年11月末的深圳南山半程馬拉松,被曝出選手集體抄近路作弊、大面積套牌、將補給打包帶走等等。組委會事后證實,違規選手達258人。

  在胡松濤參加的上百場比賽里,作弊并不鮮見,但是從未見過這般明目張膽、肆無忌憚。

  “只有假裝運動的人,才會為了結果,浮躁得連21公里都要抄近路。真正的跑者,不需要那些牌牌來證明。”胡松濤說。

  與此同時,一部分跑者對馬拉松缺少必要的敬畏之心,也正在讓這項運動“變質”。

  在上海從事金融工作、業余酷愛跑馬的劉哲峰,近幾年參賽時,注意到不少明顯缺乏運動的選手。有人跑了沒幾公里就抽筋,有人一路拿著云南白藥的小紅瓶噴大腿。

  劉哲峰有個朋友,大學畢業后幾乎沒跑過步,最近也把跑一場馬拉松列入明年的年度目標。在劉哲峰看來,這就是胡鬧,是對自己身體的不負責任。

  11月末,在浙江紹興舉辦的馬拉松,一位跑者兩度昏迷,經心肺復蘇站起身后,竟然還不顧醫護人員勸阻、執意繼續比賽。

  這種“帶病堅持”沒有獲得絲毫贊許。視頻被曝光后,網友們祭出一片指責或嘲諷。

來源:CCTV5體育新聞截圖來源:CCTV5體育新聞截圖

  有媒體統計,從2015年至今,至少有14人在國內馬拉松比賽中因心臟驟停猝死,大部分為首次參賽。

  規矩

  跟風辦馬,“亂”幾乎是必然要出現的。

  從一場馬拉松癱瘓一座城的討論,到兩萬人參賽、上萬人次接受醫療救助的新聞,再到最近的諸多替跑、抄近路、遞國旗等等,遍地開花的馬拉松,在輿論中似乎總是留下一地雞毛。

  圍觀者覺得“亂”,參賽者也覺得“亂”。選手收到發霉糕點,補給包里出現過期17年的“僵尸”花生,香皂被當成面包“誤啃”,參賽者關于馬拉松運營的槽點一直在更新。

“僵尸“花生。受訪人供圖“僵尸“花生。受訪人供圖

  12月2日,南寧國際馬拉松,埃塞俄比亞選手在率先沖線奪冠后,被終點處工作人員一把拽停。

  運動專家對此評價:高速奔跑后急停,嚴重的或造成腦死亡,從運動方面來講,是重大安全事故。

  眼尖的網友發現,志愿者如此“粗暴”,其實是為了拉冠軍去和主辦方的大旗拍照。還有網友說,該系列的其中多站賽事,因緩沖區設置很短,所有冠軍都是剛沖線就被截下來合影頒獎。

  作為資深的馬拉松參賽者,胡松濤不久前也經歷了一件荒唐事。溫州馬拉松上,他跑到20公里處的補給站,卻發現這里竟然沒有水。

  賽后,胡松濤聽跑友說,有人情緒激動到把水站的桌子都掀翻了。

  “我知道一場賽事要背負城市形象、精神風貌等等很多東西。只是這些運營方,可不可以在考慮這些之前,先把保障做好,尊重一下體育賽事最基本的規矩?” 胡松濤說。

  更讓他氣憤的,是事件曝出之后,主辦方事不關己的態度。

  “遞國旗說是比賽慣例,拉拽選手是怕他摔倒了,水站缺水則是因為水杯不夠,前面的選手將瓶裝水拿空,導致后來者沒水喝……”

資料圖:參賽者造型吸人眼球。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資料圖:參賽者造型吸人眼球。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生意

  規模日漸龐大的同時,馬拉松比賽的名目也日益繁多。

  “胡楊林馬拉松”“梨園馬拉松”“高跟鞋馬拉松”,就是爬個樓,也要冠以“垂直馬拉松”之名。

  除了大城市,許多縣城也加入辦賽大軍。在深圳工作的楊智,今年特意請假回安徽老家參加了一場馬拉松比賽。

  沒想到,除了賽道不夠封閉、農用車往返穿梭,路線規劃欠妥、重復路段太多等問題,廁所更加令人尷尬。

  兩棵樹間系一塊布簾,再擺上一塊牌子,就成了賽時廁所;風一吹,布簾隨風飄動,如廁者臉紅又無奈。

受訪人供圖受訪人供圖

  連基本條件都不完善,搞什么馬拉松?除了失望,這場比賽留給楊智的更多是困惑。

  實際上,道理似乎不難理解。可能沒有其他形式,比馬拉松更能體現一個地方的“全民健身”;可能沒有其他場合,可以如此全景展現城市風貌來向媒體宣介。

  紅紅火火的跑馬熱,當然也少不了商機。 

  常年在尼日利亞開超市的中國人李杰,近幾年多了一個新身份:馬拉松選手經紀人,俗稱“中介”。

  為了讓比賽冠以“國際”頭銜,一些賽事主辦發會以高額獎金,吸引外國選手參賽。

  按照李杰開出的價格,幫尼日利亞運動員聯系比賽、談妥費用,自己要從獎金中提成10%-15%。

資料圖:比賽中的外國選手。劉春林 攝資料圖:比賽中的外國選手。劉春林 攝

  最初,因為在業界沒啥名氣,李杰手上的選手資源層次不齊,成績時好時壞。趕上集體發揮不佳,除去往返機票、住宿吃飯,有時非但掙不到錢,反而要倒貼。

  這兩年,李杰的生意好了不少,不過也有了新的苦惱:賽事實在太多,一天內五六個地方同時開跑,選手快不夠用了。

  未來

  政府名利雙收,賽事管理失序,參賽者發朋友圈,外國選手領獎金……胡松濤的跑友圈里經常這樣調侃馬拉松的亂象。

  實際上,這些問題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今年4月,國家體育總局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體育賽事活動監督管理的意見》,其中提到,對組織水平低、社會效益差、有明顯安全隱患或制度不完善等情形的賽事活動組織機構,且經過整改仍不能達到最低賽事活動組織標準要求的,可將其列入黑名單等信用記錄,并向社會公布。

  《意見》還明確,可按照賽事活動組織整體水平、人數規模、層次規格、服務保障、社會影響力等,對全國所有賽事活動實行等級評定。

  有評論認為,在現實操作層面,“評級”激發了各地提升辦賽質量的動力,也對每年每項賽事的辦賽情況逐漸形成了監督機制。

  此外,針對“遞國旗”一事,田協還在11月末約談了賽事主辦方,再次強調嚴肅賽風賽紀。

資料圖:某地的高跟鞋馬拉松比賽。楊孝勇 攝資料圖:某地的高跟鞋馬拉松比賽。楊孝勇 攝

  馬拉松亂象,能否在短期內得到改善?胡松濤的看法并不樂觀。

  他說,每個跑者,都不希望自己鐘愛的項目,就這么一直跑偏下去,但馬拉松粗放式生長的趨勢已經形成,短時間內“剎車”并非易事,單純依靠體育管理部門實現對各地的監督并不現實。

  楊智則認為,相比西方國家,馬拉松在中國仍屬“年輕”,問題遠非根深蒂固,只要能充分引起重視,解決起來可能并沒有那么困難。

  至于“參賽只為拍照、炫耀勝過完賽”,在他看來都不重要。“只要人們走出家門、站上賽道,跑出第一步,對于這項運動來說,就是個好開始。(應受訪人要求,文中名字均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