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臺風“利奇馬”影響,8月11日下午,壽光境內的彌河河堤發生垮塌,造成多處決口。8月14日,山東動用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對張僧河東支與彌河交匯處附近的決口處進行封堵搶險。經過數千軍民的搶險,截至14日下午,決口只剩十五米左右,已具備合龍條件。由于水位回落,決口將預留排水口,待農田內積水排出后再進行合龍。

  14日,在彌河與張僧河交匯處,直升機與搶險人員合力封堵一處決口。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周青先攝  

  14日,數千名軍民組成的搶險隊采用肩扛的方式,徒步一公里運送沙袋至決堤位置。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周青先攝  

  出動兩架直升機,空中運送物資

  14日下午,在壽光清水泊農場三分場彌河西岸河堤處,應急搶險人員依舊在加緊排除險情。由省應急廳調度,兩架米-26直升機來回運送封堵物料至決堤處,也有部分封堵物料直接從空中拋投進決口。

  據悉,米-26直升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旋翼直升機,機身長42米,機翼直徑34米,機艙理論載重量20噸,外吊掛理論載重15噸,最大起飛重量56噸。

  為了方便直升機起降,當地在距離決堤位置約10公里處的營里鎮設置了臨時停機坪,并預先準備了400余噸砂石物料,每袋重達1噸多。直升機每次以四袋為一組,運送至決堤口,一次運送的總重量5噸左右。從營里鎮停機坪到決堤口飛行時間約為5分鐘。

  從14日清晨起,第一架直升機就開始運送封堵物料。上午8時左右,由濰坊機場飛來的第二架米-26直升機抵達營里鎮臨時停機坪,加入到搶險中。

  肩扛沙袋,筑起搶險長城

  在搶險現場,除了兩架飛機循環往復運送和拋投砂石料,河堤上由解放軍、武警官兵以及當地政府、社會各界組成的數千人的應急搶險隊,采取肩扛的方式,運送沙袋至決堤位置進行封堵。

  記者注意到,由于河堤上路況較差,大型車輛難以正常行駛,只得采用肩扛的方式運輸鋼管、沙袋等搶險物資。每根鋼管長2到4米不等,每個沙袋重70余斤,需要行進約一公里的路程才能送達決堤口。遠遠望去,河堤上運送物料的搶險隊伍猶如長龍一般,十分壯觀。

  由于連日遭受雨水沖刷,道路泥濘不堪,早在13日,搶險隊伍就使用竹板、氈布等材料對通往決堤口的道路進行了簡單鋪裝,便于運送沙袋等搶險物資。由于土質松軟以及挖掘機通過時的碾軋,行走在這條路上仍有深一腳淺一腳的情況。據現場搶險人員介紹,這樣扛沙袋的工作足足持續了大約7個小時。

  由于陰雨不斷,空氣潮濕,因為緊急出動任務沒有帶背囊等替換衣物,參與搶險的解放軍及武警官兵的衣服一直濕漉漉的,長時間潮濕的環境使他們的后背起了很多紅疙瘩,加之頻繁出汗,后背一直又疼又癢。

  已具備合龍條件,留下缺口先排水

  14日6點,在決堤口附近,搶險人員設置了“封鎖線”,禁止搶險隊伍以外的人進入,施工現場有十余輛機械設備正在作業。據現場參與搶險的人員介紹,挖掘機正在拓寬作業面,填充“噸袋”,而且陸續有車輛運來鋼筋籠。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由于決堤處河水持續回落,外泄至河堤外的河水正在逐步回流至河道。因此,調整搶險方案,預留一個小口,讓外泄至農田的河水排出后再將決堤口合龍。

  截至晚上9點記者離開決堤口時,仍有大量搶險人員步行進入封堵決口的施工現場。

  另據了解,經過搶險人員連續奮戰,位于營里鎮彌河東岸的另一處決堤口已于13日晚9時許完成合龍,而先前該處西岸的決堤口也已經于13日晚8時左右完成合龍。兩處已經完成合龍的決堤口還將進行進一步加寬加高。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