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經十路東段路北,有一棟形如大型服務器的黑色高樓,許多濟南市民不用看路牌就知道:浪潮集團到了。身處創新前沿、變革迅速的信息行業,這棟大樓常常入夜還亮著點點不眠的燈光。

這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還名不見經傳、連年虧損的小廠,踏著信息產業革命的浪潮,堅持市場化改革,堅持自主創新,不斷進化重生,成為年銷售額超1000億元、業務范圍拓至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知名行業領先企業,其發展歷程對全省邁向高質量發展很有啟發意義。
1982年,浪潮的前身——山東電子設備廠還是一個有5年虧損史、瀕臨倒閉的小廠。浪潮的一切,從改革中來,從創新中來,改革創新的步伐,在浪潮永不停歇。
當時,為了扶持這個“困難戶”,省電子工業局下撥10萬元項目費。正是這筆“救命錢”,成就了第一臺“浪潮牌”微型計算機,使企業在1983年底一舉扭虧為盈,并很快成為中國微機領軍品牌。
現在,高端容錯計算機浪潮K1已經聲名赫赫,廣為應用。它是大國重器,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最新“關鍵應用主機”技術的國家,為中國信息產業提供最底層的技術基礎。現已成為中國第一、世界前三服務器廠商的浪潮,踏上這條路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
隨著互聯網開始興起,1992年,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帶領團隊轉戰海外,最終研發出中國第一臺小型機服務器SMP2000。早在2010年,云計算還“云山霧罩”的時候,孫丕恕又一次展現了對技術和產業趨勢的敏銳洞察,決定浪潮集團要向云計算全面轉型。2013年,濟南市浪潮云計算中心成立,成為全球第一朵“政務云”的誕生地。在云的基礎上,浪潮發力AI(人工智能),推出AI服務器,單機計算性能高達每秒兩千萬億次,浪潮AI計算市場占有率實現全球第一。
走進智慧泉城運管中心,上百平方米的超大屏幕背后,是濟南這個城市海量的數據流:除了實時的政務數據外,交通道路、醫院社區、企事業單位、停車場等靜態數據一覽無遺,車流、人流、火情、水情、空氣質量等動態信息時刻變換。海量數據,借助AI不斷進化的算力算法,為這座城市的高速運轉保駕護航。
城市有“智慧”,市民更能直接參與管理。不論是車輛亂停,還是垃圾亂放,只要市民用手機一拍、往云端一傳,“城市大腦”會自動識別問題,安排人員到場解決。目前,浪潮云已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政務云”市場占有率第一,“企業云”2018年增速全國第一。作為云服務運營商,浪潮已完成了北京、濟南、上海、重慶、昆明5個核心云數據中心和47個地市云數據中心建設,為12個國家部委、23個省級政府、141個市級政府提供云服務。
智能時代,數據就是價值。浪潮正在積極探索,釋放數據價值。利用政府授權數據和AI技術打造的一貸通數字金融平臺,現在平均每周為小微企業新增貸款5000萬元。
股份制改造,重要板塊上市,2004年4月,浪潮集團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造并實行公司職工持股計劃,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對促進企業二次創業、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創新基因深植在浪潮的血液中。對浪潮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幾位經營者,均是從基層干起來的發明家或技術專家。最動人的,是創新在這個企業如此普遍、自發。
全員創新、持續創新、飽和投入,這就是浪潮集團發展的活力來源。2018年,浪潮申請專利7340項,云計算、大數據平臺及應用領域申請發明專利繼續穩居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