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都市報5月1日訊(記者 馬正拓)從5月1日起,曾經被禁止使用的發泡餐盒悄然解禁。記者采訪島城多家生產企業,均表示自家不生產類似的產品,暫時也不會考慮生產。而在青大一路、寧德路等路邊攤上,部分攤主稱已經有人上門推銷發泡餐盒。有攤主表示,發泡餐盒價格便宜,不過擔心顧客不敢使用,暫時還不敢貿然購進。而市民則對發泡餐盒一致說不,稱既然不能保證餐盒生產企業不摻假,自己就盡量不會使用。
據了解,從5月1日起,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第21號令正式實施,經過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從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這一修改,被外界普遍看成是曾經被冠以“白色污染”之稱的發泡餐具,在國內被禁14年后將重新“合法”入市,5月1日后可以公開生產和使用。
1日上午,記者聯系了島城多家塑料餐盒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均斬釘截鐵地表示,自家不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青島煥彩塑料餐具包裝有限公司經理徐棟告訴記者,他當年曾經購置過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的生產設備,但還未生產就已經把設備轉手賣掉了。“我最近也關注了發泡塑料餐盒解禁的爭議,雖然已經能夠公開生產,但不考慮開展這項業務。”徐棟認為,經過這么多年禁止使用,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了替代產品,即使一次性發泡餐盒價格便宜,但目前社會各界都在關注食品安全,一次性發泡餐盒恐怕很難在市場上站住腳。
記者隨后走訪島城撫順路周邊的餐具銷售店發現,目前幾乎找不到一次性發泡餐盒。多家店主介紹,目前一次性餐具基本上都是塑料制品的,幾乎已經看不到發泡餐盒。“我們現在出售的餐盒都是可以降解的,最便宜的是PS材質的塑料餐盒。”一家店主說,每個餐盒約2角錢。而一次性發泡餐盒最貴的時候,一個也要賣到1角錢左右。“以前主要是賣到城鄉接合部的路邊攤上 ,吃飯的都是農民工。”這位店主說,尤其是中韓街道一帶,他幾乎隔兩三天都會去送一次貨,后來禁止使用以后就不賣了,“現在連小飯館都不用了”。
而在青大一路和寧德路上的一些路邊攤上記者看到,使用一次性餐盒的還比較多。不過,這些餐盒上都印著“可降解”字樣。記者詢問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采用了可降解材料,多數攤主都表示不清楚。“這些都是有人專門送貨上門的,每袋500個,50多塊錢一袋。”在青大一路上賣炒飯的攤主胡先生說,以前他也使用過一次性發泡餐盒,但熱飯一燙餐盒就變形了,根本沒法用。“很多學生寧可自己帶飯缸,也不愿意用。”胡先生說,雖然那種餐盒便宜,但一看影響生意,他就不再使用了。“剛剛還有人過來推銷,說是有更便宜的發泡飯盒。”胡先生說,讓他給拒絕了。
青島大學化工學院材料系一位教授介紹,發泡塑料餐盒在加工的過程中,會加入一些發泡劑、抗老化劑、填充劑等助劑。當食物溫度達到65℃以上時,發泡塑料餐盒就會將助劑中的有毒物質釋放出來,融入到飯菜里面,對人體的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損害。“盡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尤其是不要用微波爐加熱或者盛放溫度很高的飯菜。”這位教授提醒。
在青大一路采訪過程中,記者隨機詢問了幾位前來買飯的大學生,大家都表示更愿意使用紙餐盒或塑料餐盒。
鏈接
發泡餐盒的前世今生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簡稱發泡餐具,是指以聚苯乙烯樹脂為原料制成的各種餐飲具,如快餐盒、湯碗、方便面碗、生鮮托盤等。
資料顯示,發泡餐盒于1986年在火車上開始使用,由于鐵路沿線廢棄的各種塑料垃圾給生態以及景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鐵道部于1991年即開始了鐵路沿線“白色污染”治理對策的研究,并于1995年5月起,全面禁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在鐵路站、車上使用,而用可降解以及易回收的材料代替。
1999年1月,原國家經貿委頒布實施《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的目錄》(第一批),要求在2000年年底以前,在全國范圍內淘汰因嚴重污染環境而被列為“落后產品”的發泡餐盒。此后,國家發改委在《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2011年本)中,又兩度將發泡餐盒列入淘汰類產品名錄,禁止投資、進口、生產、銷售和使用。
2010年8月,央視連續播出專題報道,揭露廣東大量企業使用進口廢塑料生產發泡餐具。此后,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公開對外宣稱,發泡餐具無毒、健康,是綠色產品。針對中塑協的說法,國際食品包裝協會駁斥稱:發泡餐具并非完全安全,尤其是盛裝含油食品或使用微波爐加熱時,未聚合的苯乙烯單體會伴隨食物進入人體,導致中毒。
今年2月26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第21號令,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有關條目進行局部調整,其中之一便是在淘汰類產品目錄中,刪除了一次性發泡塑料餐盒。按照國家發改委此前公布的消息,2013年5月1日,發泡餐具正式解禁,允許公開生產和使用。記者 馬正拓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