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日,記者從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獲悉,該院名譽院長牧琳愛女士于凌晨4:50因病去世,享年96歲。據悉,29日,聊城國際和平醫院將在醫院設靈堂,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吊唁,并按簡樸、莊重的原則為其辦理后事。按照老人生前遺愿,遺體將捐獻給有關醫療機構。
最大心愿 來到了中國
牧琳愛(英文名EuniceMoeBrock,1917年出生,美國公民)生在北戴河,不到1歲時隨父母到聊城定居,一呆就是12年。她曾表示,自己最快樂的童年生活是在聊城度過的,因此她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1999年9月,已經82歲的牧琳愛在丈夫去世后,不顧兒女們的勸阻,變賣了在美國的房產、汽車和山林,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幫助下來到中國,在聊城生活一直到去世。
28日下午,記者在聊城牧琳愛的家里見到了她的小女兒Sylvia,她告訴記者,當年媽媽來中國時,她們并沒有擔心,只是心里有點緊張。后來知道到中國后,媽媽定居在聊城市的一個農村,可以實現她過田園生活的愿望,并且當地政府對媽媽照顧得非常好,安排了專門的翻譯,她們都非常放心。Sylvia曾來中國看過媽媽2次,每次來媽媽都表示在中國生活很開心,和周圍鄰居也相處得很好。
聊城國際和平醫院宣傳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牧琳愛老人非常喜歡中國,她在聊城生活的十多年間,做了自己喜歡的事情。老人曾表示,來中國后她完成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中國情懷 美國人的中國心
牧琳愛一生熱愛和平,作為中美友誼協會成員,她積極致力于發展中美友誼事業。在中國生活期間,她贊賞中國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曾長期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申請諾貝爾和平獎積極奔走。
作為聊城國際和平醫院名譽院長,她積極促成醫院與國外醫學界的學術交流與協作。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醫療專家多次來醫院進行交流、訪問、講學;同時資助醫院工作人員前往國外進修學習。擔任名譽院長后,她捐資為醫院修建花園、假山、魚池,表示要為病人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就醫環境。她常說:“我是一個美國人,但有一顆中國心。”
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牧琳愛老人曾當過美國丹佛市兒童醫院的院長,她非常喜歡衛生事業,平時經常去醫院的婦產科病房走訪,她說自己喜歡看剛出生的孩子;她也經常去醫院的老年人病房走訪,通過翻譯給病人講解如何保健。
熱愛慈善 穿越國界的大愛
采訪中,很多和老人熟悉的人都表示,老人對中國的慈善事業很關心。1999年—2001年,她為聊城市劉廟村修路、建果園,擴建圖書室;為村里的中美友誼小學購置電腦100臺;為55名老人購置老花鏡;為32名患白內障的老人提供手術醫療救助,投入總計約35萬元。2003年“非典”發生時,老人向聊城市慈善總會捐款5000元。汶川地震時,老人捐款1800元。她的女兒表示,母親的大愛是無私的、無國籍的。
2007年,中宣部批示在全國各地開展向牧琳愛學習的決定。2007年8月11日,在她90歲壽辰時,接受了中央電視臺“面對面”欄目的采訪,表達了其想終生留在中國的愿望。牧琳愛還先后獲得“山東慈善大使”、“中華慈善大使”、“2006年感動山東十大人物”、“感動中國真情故事十大人物”、“山東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
記者陳彥杰 通訊員張緒江 (時報4月28日聊城電)
親朋眼中的牧琳愛
【鄰居】
非常遺憾沒見她最后一面
28日下午,在牧琳愛的家里,她的鄰居張煒告訴記者,從牧琳愛到聊城定居后他們就認識了。和老人天天接觸,對他影響很大。老人學識淵博、熱愛慈善、熱愛公益,對所有人都平等看待。平時在小區里看見打掃衛生的人,90多歲的她都要走過去和人握握手,感謝別人給她提供干凈的居住環境。
老人的一位鄰居介紹,當年牧琳愛認為中國國家領導人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應該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就自己為此奔波。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認為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但她告訴周圍的人,她自己寫信,她讓朋友寫信,讓朋友再轉告朋友寫信,時間長了,力量就大了,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決定。
張煒告訴記者,知道老人去世后他非常傷心,沒見老人最后一面,非常遺憾。張煒和妻子一直在幫著忙活老人的后事,希望盡自己的所能幫幫忙。
【翻譯】
她在家里辦起了英語角
最近幾年因身體不好,老人和翻譯一家三口住在聊城國際和平醫院的家屬院內,房子有四五十平方米,老人住在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房間內。記者看到,老人住的地方很簡樸,房間內擺放著一個寬約1.5米的床,床對面是一個衣柜,靠窗的位置放著電腦桌、打印機、書柜。
老人在自己家里舉辦英語角,經常有鄰居過去交流。當地的大學生、中小學生也可以參加。交流中,學生如果反映她說得快,自己聽不懂,她總是說可以給她提意見。
28日下午,鄰居張煒當起了媒體采訪的翻譯,他表示,和老人認識十多年,自己獲益很多,老人知識淵博、樂觀生活,這些都給自己帶來了好的影響。
【女兒】
興趣廣泛90多歲還寫書
牧琳愛的女兒Sylvia介紹,母親一生興趣廣泛,喜歡研究學問,對氣功、宗教、政治、心理學都感興趣,去世前還一直寫有關心理學方面的書。現在已經寫完,目前正由工作人員翻譯。
記者在幾年前采訪老人時,當時已經90多歲的她還在茶幾上一直不停地寫東西,用電腦寫好,用打印機打印出來,再交給翻譯。記者在老人家里看見,客廳的書柜和臥室的書柜內,擺放著很多文件夾,每個文件夾都標注著記號。翻譯表示,這都是她生前記錄的各方面的知識。 記者陳彥杰 通訊員張緒江
(時報4月28日聊城電)
記者手記
老人,一路走好
得知牧琳愛老人去世的消息,記者心情很沉重。腦海中浮現出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面容。
2009年7月24日,山東公安廳的人員來到聊城,向老人頒發中國“綠卡”,記者跟隨采訪,認識了牧琳愛。在記者的印象中,當年92歲的她滿頭銀發,一雙碧眼,臉上掛滿笑。
當她從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綠卡”時,雙眼笑得瞇成了一條線,并說出了自己申辦“綠卡”的原因:由于要辦理簽證,牧琳愛每年都要回美國一次。有了“綠卡”,就可以免去來回奔波之苦,還可以把節省下來的費用用于慈善事業。“我以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愛護別人,這樣我就很快樂,我喜歡中國人。”
那次采訪,這位笑容可掬的美國老人,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兩年后,聽到老人的消息,更讓記者震驚,2011年,牧琳愛想余生永遠在中國住下來,她和丈夫都立了遺囑,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療機構。丈夫把遺體捐給了美國,她要把遺體捐給中國,這樣就徹底圓了自己的“中國夢”。
地域有界、大愛無疆,這位可愛的老人走了,給我們留下一種大愛,一種跨越國度和膚色的大愛。牧琳愛老人,一路走好。
(記者殷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