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橋區藥山街道辦事處洋涓村,有這樣一位64歲的老人,近5年時間里義務為村里修補馬路10余條,清理疏通下水道數十次。他叫陳法才,是洋涓村家喻戶曉的“修路名人”。
5年義務修補馬路
5月20日下午2點,記者來到洋涓村看到,一位老人正拿著鐵锨用力地將下水道里的泥沙、垃圾移到溝的兩邊。村民介紹,他就是陳法才。
陳法才說,他記不清這是多少次清理下水道了,但對第一次的清理經歷印象深刻。由于垃圾和泥沙沉積了很久,他只能穿著靴子站到下水道里,用鐵锨將污物一點點運出來。“如果不清理,每到下雨天,旁邊的路上就會積水,人和車都沒法過去!
除清理下水道外,陳法才在過去5年里每天都會去修路。他只要發現路上有坑,就會將其填平。村里村外被他修過的路至少有10條。“路面壞一次,我就補一次,有時一條路我能反復修補五六次!
修過多長的路?補過多少個坑?陳法才沒有計算過,他說自己看見路不平就想補,也做到了“逢坑必補”。
自掏腰包購買材料
在陳法才的自行車車筐里,記者看到了一把錘子、兩把釬。他說自己的工具很全,家里還有十字鎬、鐵锨等。此外,陳法才家里總堆著沙子、水泥、石子兒等建筑材料!伴_始我用土修補路坑,但一下雨土就被沖走,所以買這些材料!
陳法才夫婦都沒有工作,更沒有退休金,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400多元。但他每年都會花600多元買建筑材料!斑@些錢都是兒子給的,他和我老伴兒從一開始就支持我這么做。”陳法才說,家人都認為這種善舉是“舉手之勞”。
平凡善舉感動他人
“這個下水井之前沒有蓋子,至少有幾十人在這摔倒,車也被陷進去過好幾次。老陳發現后,用截斷的三段過梁做成了井蓋,我店鋪的生意也不受影響了!遍_燒餅店的洋涓村居民王女士指著店鋪前的水井說。居民王玉杰也親眼見過陳法才疏通污水管道的善舉!八B續干了好幾天,每天很晚才回家。村里的任何人都認識老陳,他自己花錢為村里做事,是個出了名的好人。”
讓陳法才感到高興的是,很多司機看到他在修路時都會減慢車速,有的還會搖下車窗向他問好。陳法才說,“我也沒想過啥回報,路修好了,自己走著方便,別人也方便。”
(本報記者 曹雷 實習生 張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