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5月27日訊(記者 張榕博) 35年前,沒有結婚的知青母親將未滿月的孩子留在了醫院。如今,那個襁褓中連母親一次面都沒有見過的孩子在病重時,卻想親眼看看自己的母親。27日,尿毒癥患者任祥穩向本報求助,希望幫助他找到親生母親,并且對她說一聲,“媽,我沒恨你。”
“35年了,我沒有追問過這個問題,現在也許是自己身體不行了,我突然想念起了母親。”26日,任祥穩聲音已經很虛弱,但他仍然堅持把心里話告訴記者。
任祥穩是滕州人,與妻子來濟南打工已經有些年頭,上個月忽然感到頭痛,結果一查肌酐指標,竟然達到1600,到了重度尿毒癥程度,不得不在省立醫院開始腎透析維持生命。
隨著身體日漸衰弱,任祥穩向妻子黃女士透露了他35年來的一個秘密。原來,他并不是目前父母親生,而是35年前從安徽蕪湖人民醫院抱養而來,母親是名知青。
“我想,找到母親的可能性不大,也許她也有難言的苦衷,但我不恨她,只是談不上喜歡。”任祥穩說,以前并沒有想要尋親的想法,如今知道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突然很想念家人,想看一眼母親的樣子,喊她一聲“媽”。
26日,因為負擔不起巨額透析費,任祥穩回到了滕州老家。妻子黃女士說,每天透析的費用400多元,加上一些濾管等耗材,每次透析要500元,在醫院住了不到一個月,便已花了1.7萬元,這對于靠裝修打工的兩口子而言,瞬間陷入了巨大的資金“黑洞”。
“回到老家,新農合報銷得會多一點,但是我們卻住不上醫院了。”黃女士說,兩天奔波下來,任祥穩并沒有在老家找到可以透析的醫院。“滕州人民醫院說,他們那里的患者已經滿了,沒有透析機了。”
出生證寫著母親“李月蓮”
任祥穩的妻子黃女士告訴記者,被抱養時,任祥穩還沒有滿月。任祥穩以前曾有一張出生證,上面只有母親一欄寫有一個名字,叫做李月蓮,據說是一名26歲在當地插隊的女知青,父親一欄卻沒有填寫任何信息。“聽他說,知青未婚生子在那時肯定不被社會認可,所以他很快就被送人了。”黃女士說,后來養父擔心孩子會去尋親,就銷毀了這張出生證明。
不過,這并沒有瞞得住任祥穩,他告訴記者,小的時候,他便聽說了自己的身世,但直到自己養母去世時,他才被正式告知。而到現在,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到底是誰。
回到老家后,受當地醫療條件所限,任祥穩一直沒有能夠按時去醫院透析,病魔已經將他身體折磨得非常虛弱。
結束采訪時,妻子黃女士告訴記者,4天沒做透析的任祥穩隨時都會出現生命危險。但是,他一直希望會有奇跡發生,趕在自己的身體尚可時,找到自己的親生母親,喊一聲“媽媽”,圓自己一個夢。
本報記者 張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