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玲玲父親:撿垃圾都比讀書強
在與成都商報記者的交談中,玲玲父親不斷冒出驚人之語。
記者:很多家是農村的父母都認為知識改變命運,都希望娃娃能考上大學,你為什么不這樣想?
玲玲父親:就算10個父母有9個都這樣想,我也要做特殊的那一個,我堅定地認為讀大學沒得用。
記者:你是不是認為,不管做什么工作,賺到錢就可以?
玲玲父親:是啊,撿垃圾都比讀書強,我們門口撿垃圾的每年都能賺兩三萬,很多大學生出來都賺不到。
記者:反對女兒讀大學,會不會是舍不得錢?
玲玲父親:我是也有點舍不得這個學費,我的錢都是辛辛苦苦賺來的,為啥子要白白丟給大學?讀不讀大學可能過的生活都一樣,那為啥要繞一個大圈子?我都養她到18歲了,也盡到責任了。
記者:有沒有想過,也許女兒讀了大學,畢業后有可能發展得很好,能賺更多的錢,命運就得到改變了?
玲玲父親:你能不能保證讀了大學以后就一定有出息?那么多人畢業找不到工作,我對她(指玲玲)沒得好大信心,我為啥選擇這么有風險的事?
編后
讀不讀大學 何妨讓孩子決定
讀書到底有沒有用?文中的父女大概已辯論了很久。很難想象,在2013年,我們仍要辯論這個話題。但就全國范圍來說,父母在子女考上大學后不讓讀,卻也不是個案了。
父親的邏輯看似無懈可擊。四年大學要花8萬,打工4年可以掙8萬,這樣相差16萬,可以買房付首付了。而讀完大學,誰也無法保證一定能找到工作,而找到工作也許掙不到很多錢。
不要嘲笑這個邏輯。這位父親的觀點可以概括為生活中的“發展主義”,成功和幸福,最后要變為可量化的金錢,并且以增長率來作為指標。今年的收入比去年多了三五千,就可以等于開心。三十多年來,這種邏輯已經無處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讀書不會直接帶來錢,這個意義上這位父親是對的。它甚至也不一定會間接地、最后“曲線上升”式來換取更多的錢。說到底,它具備壓根就和錢無關的價值,它是另外一種快樂。走在街上,抬頭看見藍天白云,鳥兒飛過,這種快樂值多少錢?除了錢,生活中還有很多有價值的事。讀書的“有用”,說到底是一種無用之用,是難以量化的一種滋養。
在上大學到底是否值得的爭論之外,其實隱藏著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我們如何做父親?父母是否有權替子女做出決定?我們的社會,為了出人頭地而強迫孩子讀書,釀出了一些悲劇;父母如果覺得讀書無用而禁止子女去讀大學,則是另外一個極端。子女并不是父母的財產,而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生命自主權,為何不學會尊重孩子的決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