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柳
《遼史·禮志》載:契丹族為祈雨,進行射柳活動。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親王、宰執依次射柳;敗者向勝者進酒。第二天植柳天棚東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賜賞。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
《金史·禮志》載:射者以尊卑為序。柳枝有削白處,如在白處射斷,且騎馬接在手上者為冠軍;只斷不能接者為次;其馀皆負。
飲菖蒲酒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唐殷堯藩詩云:“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可證唐代已飲菖蒲酒。菖蒲又稱“劍水草”,生于水濱。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
明代詩人瞿佑有《菖蒲酒》詩云:“采得靈根傍藕塘,只因佳節屆端陽。金刀細切傳纖手,玉 輕浮送異香。廚薦鰣魚冰作鲙,盤供角黍蔗為漿。同時節物充筵會,縱飲何妨入醉鄉。”
掛鐘馗
《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臣終南進士鐘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鐘馗像供之。后民間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鐘馗圖》詩:“面目猙獰膽氣粗,榴紅蒲碧座懸圖。仗君掃蕩幺么枝,免使人間鬼畫符。”即描寫在端午時供鐘馗事。《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