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楊海軍,梁山縣拳鋪鎮后楊樓村人。2011年4月查出尿毒癥,妻子不堪生活重負,撇下一雙兒女與他離婚。眼看著這個家就要散了,60歲的母親決定捐腎救子。去年11月22日,母子倆配型成功,但近20萬元的手術費,又讓一家人愁眉不展。盡管村民、鎮里、愛心企業捐了3萬多元,但是另外的近16萬元手術費仍然沒有著落,楊海軍的換腎手術至今還拖延著。
難以相信 兒子得了尿毒癥
4日,梁山縣的室外氣溫達到-11℃。楊海軍坐上公交車到梁山縣人民醫院做透析。下午3點,他回到家里,即使進了屋也直喊冷。“媽,你冷嗎?我咋這么冷呢?是不是要發燒?”聽到這樣的話,母親申秀蘭嚇壞了。
她趕緊摸了摸兒子的額頭,“沒事,兒子,你剛從外面回來,休息一會就好了。”申秀蘭說。
楊海軍坐在堂屋里,連椅上鋪著褥子。一雙兒女嬉笑著一頭扎緊他的懷里,昂著頭喊爸爸。楊海軍的父親楊玉銀則蹲在門口,從兜里掏出一個塑料袋和一張紙條,卷煙抽,木訥的眼神映照出他內心的無助。
2002年,楊海軍中專畢業,此后一直在外地做電焊工。2011年4月,他從銀川回到家,感覺渾身無力,身體疲乏。鄰居見到他說:“海軍,你臉咋這么黃,是不是得病了?”楊海軍去拳鋪鎮衛生院檢查,結果是腎炎。隨后又濟醫附院檢查,診斷為腎衰竭。之后他又到山東省立醫院,確診為尿毒癥,接著就做了第一次透析。
“一家人都不敢相信兒子會的這種病。他是家里的獨子,從小我和他爸對他疼愛有加,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想著有孫子、孫女了,好日子才剛開始。可誰知道命不由人啊。”申秀蘭嘆息著說。
割腎救子 想讓兒子活下去
為給兒子看病,老兩口傾其所有。山東省立醫院的主治醫生建議楊海軍換腎。老兩口仿佛聽到了生的希望,爭著要給兒子捐腎,最終申秀蘭說服老伴,用自己的一個腎換兒子的生命。
“我得讓他活下去。沒他了,我和他爸咋辦。再說,孫子、孫女也不能沒有爸爸。”申秀蘭說。
“醫生建議親屬腎移植的那天,我一夜沒睡。想著就這樣吧,活到哪天算哪天。即使配型成功了,一輩子也離不開藥,也不能干重活,還得拖累父母。”楊海軍說,白發人送黑發人,父母能受得了嗎?兒女也會拖累他們的。只要活一天,就給他們減輕點負擔,所以接受了母親的決定。
2012年11月22日,申秀蘭在山東省立醫院與兒子配型成功。“我當時太高興了,這輩子沒這么高興過。我能救兒子了。”申秀蘭回憶說。但高額的醫療費,讓一家人又陷入另一種困窘。“接近20萬元啊,上哪里弄這么多錢。”楊玉銀說。
村民聽說后,紛紛獻出援助之手,捐了1.7萬元。拳鋪鎮捐了300元。濟南的一家愛心企業捐了2萬元。但另外的近16萬元手術費仍然沒有著落,楊海軍的換腎手術至今還拖延著。
因病致貧 妻子提出了離婚
楊海軍的兒子7歲、女兒6歲。原本他和父親在外打工,一家人的生活還有保障。現在只能靠父親一人做木匠活,收入微薄。
給楊海軍看病花了16萬元,除去新農合報銷外,家里花了9萬多元,這些錢是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的。
楊海軍的妻子不堪生活重負,提出了離婚。“她提出來,我就同意了。我已經這樣了,不能再拖累她。苦日子還在后面,她還年輕,好日子長著。”楊海軍說,第二天,他們就辦了離婚手續,之后再也沒聯系過。
2005年,經媒人介紹,楊海軍與前妻相識。見面后,兩人感覺情投意合,沒多久就結婚了。之后,楊海軍在銀川打工,妻子不斷地換工作。“她在服裝廠工作過,不斷地換著地方打工,在家的時候很少。生完孩子后,她還要出去打工,把兩個孩子扔在家。”楊海軍說,或許是心野了,或許是兩人的感情走到了盡頭,經不起考驗,但現實既然如此,只能放手讓她去尋找幸福。
“我白天帶孫子、孫女,晚上還得給兒子揉腰。”申秀蘭說,每到晚上,兒子腰疼的厲害。楊海軍目前一周兩次透析,為了能減輕透析次數,他盡量控制自己少吃少喝,認為這樣體內的毒素就少一些,不會再增加透析的次數。“一次就得花480元,平時都是我自己去,這樣可以省一個人來回的公交車錢。”楊海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