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我國中東部各地就陸續出現大范圍和長時間霧霾天氣。受霧霾天氣影響,我國各地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引發熱議。誰來拯救我們的空氣?北京和南京先行一步,各自啟動了緊急預案,針對霧霾天氣采取了行動。不過,其他各地方案細則仍未出臺。
首次啟動“極重污染日應急措施”
北京:三成公車停駛
北京市13個政府職能部門及各區縣政府“齊抓共管”,13日首次在部分污染嚴重區域啟動《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中最高級別的“極重污染日應急措施”。根據相關技術標準,當一個或多個區域24小時AQI指數達到500則為極重污染日,當極重污染日出現時,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冶金、建材、化工行業的污染減排量上升到30%,在京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帶頭停駛公務用車30%。
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保障《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有效實施,北京市成立了市級重污染日應急工作協調機構,設在市環保局,負責發布重污染日空氣質量,提醒公眾采取健康防護措施,倡導減排,同時指揮、協調應急方案的措施落實。13個政府部門及各區縣政府按照各自職責,制定實施重污染日應急措施的實施方案,并組織落實,形成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其中,北京市教委負責在重污染日時組織中小學及幼兒園減少或停止體育課、課間操及戶外活動等;北京市經信委協調落實工業企業污染減排措施;北京市住建委負責督促施工單位控制揚塵乃至責令停止土石方作業;北京市交管局負責組織實施極重污染日公務車帶頭停駛等。
據介紹,《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確定了分級、分區實施的原則。遇重污染日時根據區域空氣質量預報,分區應對,實施對應的應急方案:一是及時提醒公眾做好防護,注意關注空氣質量信息,安排出行;二是根據空氣質量預報,采取建議性減排措施,呼吁公眾共同減排,全民參與;三是出現嚴重或極重污染日時,各成員單位啟動應急方案中的強制性減排措施,加強監管執法,監督企業等污染排放單位落實減排。
據悉,北京市從1月11日開始實施重污染日應急方案,13日首次啟動極重污染日應急措施,截至13日15時,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排放管理中心共出動執法人員594人次,檢查車輛2.6萬余輛次,檢查重點單位250余家,處罰超標車輛140余輛。除在主要干道和進京路口開展遙測、路檢和夜查外,還對主要用車大戶和施工工地開展了入戶檢查。
啟動空氣質量應急預案
南京:準備人工降雨
針對如此嚴重而持續性的污染,南京市環保局已經啟動了空氣質量應急預案,目前已經與氣象部門一起進行會商,準備進行人工降雨。
這個冬天,南京已經啟動了兩次人工降雨來緩解空氣質量。預案還包括加強監測預警,要求工業企業減少排放,工地嚴控揚塵污染,同時環保部門還和環衛部門多次協商,盡可能地多灑水,抑制灰塵蔓延。
不過南京環保局局長韋昌明坦言,污染太嚴重了,這些預案的效果并不明顯。南京這幾天一直處于靜風,臟東西都壓在地面上,就像一個密閉的房間內原本有3個人在抽煙,現在增加到5個人了。
其他各地:應急方案細則仍未出臺
全國30多個城市13日空氣“嚴重污染”,多地表示將實施應急方案。不過,目前除北京要停駛部分公務車、南京要人工降雨外,各地方案細則仍未出臺。
在全國空氣污染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河南多個城市連連上榜。鄭州市環保局環境監測站副站長范相閣說,他們正加強對燃煤電廠等排氣企業及施工工地的監管。灰霾天氣繼續籠罩在合肥上空,環保部門多次發布重度污染預警。合肥市環保局污防處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并未制定空氣污染下的應急預案。
大面積霧霾天氣使山東省的空氣質量也受到嚴重影響,多地達到了嚴重污染級別。山東省環保部門緊急部署,建立空氣質量聯防聯控機制,重點鎖定工業廢氣、城市揚塵、機動車尾氣的治理,并計劃推進“外電入魯”和煤炭總量控制,同步提升車用燃油品質。不過,這些措施短時間內不能取得明顯成效,不少市民也呼吁,建立長效機制的同時能否出臺限行等應急方案應對重污染日。
知識點擊
選對口罩度霾天
針對霧霾天氣,氣象專家提醒居民需適當防護:盡量減少室外暴露的時間,減少開窗,不要劇烈運動,長時間在室外需要佩戴口罩。目前認為,大氣中對人體健康威脅最大的顆粒物是直徑為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尤其是直徑為2.5微米以下的可入肺顆粒物(PM2.5)。而在環境改良難以一朝一夕完成的背景下,找一副靠得住的口罩來過濾糟糕的空氣也就成了最實用最簡便的個人防護方式。
實驗證明,具備足夠層數的紗布口罩能夠濾除相當一部分粉塵和細菌,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使用最多的口罩類型,不過,紗布口罩對于顆粒物的過濾率還不到30%。
外科醫生手術用的一次性口罩是具有行業標準的醫療器械。它分為3層,外層具有防飛沫設計,中層過濾,內層吸濕,口罩為無紡布材質。這種口罩主要為保護醫生免受飛沫和噴濺所用,它對細菌的過濾率可達到95%以上,但顆粒物過濾率也僅僅是大于30%。
與前兩種口罩相比,針對身型微小的顆粒,N95口罩在防塵方面就專業得多了。口罩型號所稱的N95是基于美國標準,該標準將醫用防護口罩分為3大類9種型號,N95的意思即為“過濾非油性顆粒效率為95%的防塵口罩”。
前車之鑒
倫敦是如何拋掉霧都帽子的
霧霾污染也曾經困擾倫敦。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進入20世紀中期,英國人為摘掉“霧都”的帽子,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努力治理空氣污染。
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此后,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并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上世紀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交通污染。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絡、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征收“擁堵費”,并將此筆收入用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
本版稿件綜合新華社、《現代快報》、《新京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