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郭學軍 實習生 梁棟方
“呼吁了這么多年,位于濟南南新街58號的老舍故居終于被政府收購了,聽說花了400萬呢!現在老住戶已經搬走了!”3月10日上午,一名熱心讀者給記者打來電話反映。
◎實地探訪:老舍故居,目前已人去屋空
記者隨后來到位于趵突泉南門對過的南新街,一直走到南頭附近,就看到了路東側的南新街58號院。只見這是一處獨立的小院子,大門緊閉,院墻都已被粉刷了一層黃色涂料,大門上的兩個“福”字對聯已經褪色,看上去不像是今年過年新貼上去的。記者敲了幾次門,想進去查看,但里面沒有回應。
“現在這處院子里已經沒有人住啦!住戶在過年之前就搬走了,院子里面積挺大的。”一位在街上散步的附近居民王先生說,附近居民都知道這處院子是老舍故居,他也聽說院子已經被政府買下來了,打算進行重修,重修之后這里將作為景點對外開放,不過現在還沒有正式開工。他認為,政府回收老舍故居是個好事。每年,都有很多慕名前來觀看老舍故居的人,但因為這里是民宅,居民不堪其擾,往往會拒絕他們進院參觀的請求。
◎文物部門:將盡可能呈現當年的模樣
“是的,老舍故居被我們在去年底買下來了,一共花了400多萬。目前,我們正在辦理土地使用和房產產權更改的相關手續。”3月10日下午,濟南市文物局局長于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下一步,文物部門要對老舍故居進行維修和保護利用,以充分發揮它的文化和旅游價值。她說,現在,維修工人已經將老舍故居內雜亂的臨時建筑拆除清理掉,只剩下了北屋、東屋、西屋等主體建筑。
“為了最大可能地將現存的老舍故居恢復到老舍先生當年居住時的模樣,我們在正式開始維修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于茸告訴記者,一是打算到北京找老舍先生的子女舒濟和舒乙了解情況,二是要多方查找資料,了解當時的建筑原貌。在充分掌握了情況后,搞一個設計和維修方案。而由于老舍故居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維修方案還要報請省文物局批準后才能進行施工。另外,他們將在維修老舍故居的同時,對外公開征集有關老舍的文物資料。
“市區內像這樣的民居等老建筑還有一些,我們都將盡力保護好。但我們希望把個別文物點的保護維修和附近整個街區乃至整個城市的環境改造結合起來,把它們融入到城市大的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規劃中去。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文化和旅游價值。”于茸說,如果僅僅是把老建筑維修好,不能有效地和周圍的街區改造結合,孤單單一所老建筑,很難發揮出它應有的文化價值。
◎研究專家:保護好故居,再為濟南添名片
“這是很好的事情!這不但有利于老舍故居的保護和利用,也有利于提高濟南的文化品位。”10日下午,老舍研究專家、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山東師范大學張桂興教授得知老舍故居被政府收購的消息后很是高興。他對記者說:“老舍稱濟南是它的‘第二故鄉’。作為世界文化名人,老舍的故居確實應該好好加以保護。”
“大家都知道‘濟南名士多’。濟南名士既包括土生土長的名士,也包括常年在濟南學習工作、取得成就的名士,老舍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名士。”張桂興教授說,保護好老舍故居,除了對老舍研究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學術價值之外,對文化傳承和開發旅游資源都有積極的作用。
“從1931年夏天到1934年初秋三年時間,老舍一直住在這個小院內。他的大女兒舒濟就是在這里出生的。”張桂興教授對記者說,其間,老舍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那篇傳遍大江南北的著名散文《濟南的冬天》就是在這里完成的。
“南新街58號這處老舍故居,是1981年老舍夫人胡絜青親自來尋訪找到的,我當時參與了陪同尋訪。”張桂興教授回憶說,雖然時間過去了幾十年,但老舍夫人胡絜青進了這個院子很快就記起來是以前住過的地方,當時只是北屋的房頂修改過了,別的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后,要是文物部門征集有關老舍的文物資料,我將考慮捐獻出我的一些老舍研究文集和搜集的老舍作品。”張桂興教授對記者說。
“老舍故居能整修和對外開放很好!這對于市民了解老舍會有很大的幫助。”濟南文史研究專家李耀曦先生說,老舍故居現在想要完全恢復原貌是不太可能了,關鍵是要保護好故居里的一些老東西,以及老舍故居周圍的一些老建筑。比如說,南新街51號,現在是省直機關宿舍,那里有民國時期的小洋樓,這些東西也需要連帶著一起保護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老舍當年在這里生活的場景,更好地展現濟南歷史文化的深厚和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