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名稱的由來當然不是因為這個小鎮的橋梁特別多,據說是因為元末明初張姓人的拓墾。上個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新橋,賦予了新橋鎮新的含義—— 創造新生活之橋。一批一批的游客來到新橋,不少媒體的記者把閃光燈對準了新橋,新橋現在被貼上了城鎮化的標簽。對于什么是城鎮化,王建平并不懂,但他會說:“在這個鎮上,農民很少,工人很多,不是鎮上的人外出打工,而是外地人來鎮上淘金。”我們不妨就從這句話來看新橋的城鎮化。
新橋初覽
有酒吧,有舞廳,還有跑馬場
創造新生活的新橋在此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國際花園城市”的稱號,授予其這一稱號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來自山東菏澤的王建平南下打拼已經十幾年,現在他居住在江蘇省新橋鎮。
他有一輛面包車,每天,他會將車停在新橋海瀾集團外的立交橋下,當來參觀的游客拎著大包小包的衣服出來后,他就會探出腦袋:“哎,師傅,坐車不?帶著您轉轉?”
他對新橋的地理情況很熟悉,長長的一條河自北向南將小鎮一分為二,不少小橋架在河上,他會跟游客開玩笑說:“你看,這就是新橋,橋很多。”
作為一名出租車司機,王建平用自己的方式解讀了“花園城市”,領著記者穿梭了新橋鎮的大街小巷之后他說:“確實比咱們那邊的鎮要好,別的不說,你看這些綠樹,到處都是。”
盡管新橋面積不大,只有19.3平方公里,也就是青島市市南區的一半多一點,但這個城鎮的綠化率卻達到了驚人的水平。新橋鎮下轄10村,其中的7個是江蘇省省級生態村,新橋鎮的宣傳材料中將這一成就自豪地歸結為“鎮在林中、路在綠中”。
這樣美麗的景致終于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在2011年9月,聯合國環境署專員阿蘭·史密斯評述新橋道:“這座富庶的中國江南小鎮帶給世界一個驚奇,經濟發達卻又如此寧靜。”不光是環境出色,鎮上人的精神面貌也跟其他鄉鎮大不相同。“這地方還有農民嗎?很少了吧,主要是工人。”王建平以一個外地人的視角看新橋,“跟北方不一樣,這里沒有成片的田野,主要是一些工廠或者花卉養殖。”王建平稱,不要看新橋只是一個小鎮,但這個鎮非但少有人外出打工,反而吸引了一大批打工者擁入。
這些打工者大都進入當地的一些大型企業工作,追尋自己的財富夢,因為外來人口的增多,廠區周圍的街市也很紅火。
以海瀾集團東的綠苑步行街為例,這條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鋪上百家,不光有發廊、服裝店,還有寵物店和電腦商城。“一些有名的家電企業和服裝店在這個地方也都有,在菏澤的鄉鎮是完全不可能的。”王建平感慨道。除了這些傳統店鋪之外,在另外一些繁華地段還有酒吧和舞廳,王建平告訴記者,這些地方是年輕人消費的場所,“跟城市沒什么不同”。
最能體現新橋鎮現代化生活的恐怕就是當地知名的馬術俱樂部。該俱樂部位于新橋鎮鎮區南端,占地面積400畝,由海瀾集團投資創建,很多外地人來到新橋后都會去那里一飽眼福。在那里,有宏偉的西式建筑,還有高端的休閑場所。“每周六晚上都有馬術表演”,王建平告訴記者,“門票據說挺貴,但看的人還是很多,我經常拉著客人去那里。”
十年巨變
“三集中”成為打開城鎮化的鑰匙
放在十年前,新橋鎮還真是一個普通鄉鎮。
和王建平不同,張越落戶新橋已經十多年,她也是記者來到新橋鎮采訪到的第一位當地居民,她告訴記者,自己十多年前從鄰村嫁到新橋當媳婦的時候,第一個直觀感受就是“這個地方跟我們那差不多,也是破得很。”她稱自己居住的文化路中段原來都是些石子路、泥土路,到了夏天都是蚊子。
官方也對新橋鎮當年的落后面貌直言不諱,在當地的一份宣傳材料中,上世紀末的面貌被十五個字簡單概括,即是“土地少、人口多、企業散、農業弱、村容差”。
從2003年左右開始,鎮里開始了帶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城鎮化建設。這年,鎮里明確提出了“三集中”,這也是新橋鎮引以為豪的一個改革措施。
家住新橋花園的孫兵告訴記者,“三集中”在新橋幾乎家家都知道,因為宣傳得多,措施又到位,現在已經初現成果。記者從江陰市得到的材料看到:“三集中即是‘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這項措施為新橋鎮在江蘇省率先開展,是新橋鎮向城鎮化進軍過程中探索出的一條道路。
盡管目前對于城鎮化的概念學界意見并不統一,但城鎮人口的增加是城鎮化的一個標桿卻得到了普遍的共識,“三集中”從某種程度上說對于城鎮化的建設推動作用十分明顯,這從一些數據中可以體現。
“80% 的新橋農民已經轉變為產業工人。”新橋的一位官員告訴記者。大量的農民住進樓房,擁入二三產業,新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階段。
第一環節 農民變少
吸引農民集中居住,給搬遷老人發補貼
讓農民走進城鎮是新橋城鎮化的第一環。
和張越家一街之隔的63歲老人孫兵現在居住于新橋花園,這是新橋鎮為拆遷農民修建的安置房。2004年,這個居住在黃河村的農民開始了他的樓上生活。
“新橋花園是新橋鎮實現集中居住的第一期工程,分為東西兩區,我住在西區一樓,生活起來還是比較方便的。”
最初導致農民集中居住的動機源于企業的用地緊張。“龐大的企業用地緊張,希望由政府出面,通過集中居住為企業節約出可用地。如果農戶實現集中居住,那么企業就能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為城鎮化提供財力支持。”新橋鎮一位地方官員這樣告訴記者。
據孫兵老人描述,當初的集中居住是通過如下措施實施的:
“鎮里建好安置房以后,開始推廣居住集中,這個主要依靠自愿的原則,就是說,你提出來要搬遷,政府才會讓你搬。”他稱自己居住的黃河村目前已經禁止農民再建新房,“我觀察到的搬遷農民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需要結婚的,兒子要結婚,當然需要婚房;再一個是危房,這兩類需要打報告,村里開具證明,由鎮里的相關辦公室進行核實,核實無誤,就可以搬到新的小區。”
搬遷費的核算按照雙方協商的原則,“每平方米380元進行核算,每人還可以拿到1.05萬元的補貼,雙方核算清楚后,就可以辦,這個價格是比較合理的,大家都還能夠接受。”搬遷到新小區的農民在改善居住環境的同時,還可以享受到安置區統一配套服務中心大樓,社區廣場、體藝場館、商場、學校等配套服務設施,對于搬遷農民來說,這個條件是很有吸引力的。
“我覺得住宅區的集中操作得不錯。”孫兵這樣評價,“畢竟新橋是第一個搞‘三集中’的,屬于摸索階段,可能有些不足,但是能考慮到的都盡量考慮到了。”為了解決搬遷農民的養老問題,鎮政府還給男滿60歲、女滿55歲的搬遷居民每月發放150元的生活補助,這個細節讓孫兵感到很舒心。
通過這些措施,十年來,新橋建成120多萬平方米的安置小區、3個社區睦鄰中心。
反觀一些地區的強拆以及由此引起的矛盾,新橋鎮在推行“農民”上樓的過程中,先做好安置工作,完善配套設施,解決后顧之憂的前提下去吸引農戶入住的方式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第二環 工人變多
優秀企業支撐讓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
農民上樓了,沒有了土地,那么他們的生活來源如何解決?張越的事例是這一問題的最好注解。
之前提到的張越正是海瀾集團的一名質檢員,今年33歲,你問她薪水的時候,她謙虛地說:“不多不多,也就三四千。”三四千元的收入在全國不少小鎮都是無法想象的。
每天,她從自己的居住地徒步行走半個小時就可以到海瀾集團上班,工作環境優雅,交通也便利,這樣的生活與大城市比差不了多少。
像她這樣在這個企業工作的員工已經達到2萬,占新橋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其實,新橋鎮的工業水平早就在全國小有名氣,新橋是全國最大的毛紡面料和職業服裝生產基地,擁有江蘇陽光、四環生物、凱諾科技3家A股上市公司,擁有陽光、海瀾、精亞等3家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一個小鎮擁有三家上市公司,3家領軍企業,這在全國是唯一一個。正是這些知名企業為上樓的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條件很好,不光解決了工作,還會解決住宿問題。”4月20日,記者在海瀾集團隨機采訪了幾位員工,她們告訴記者,單位為員工修建了不少公寓樓,面積二十平方米左右,月租金僅僅百元,對于一些高水平的人才,公司還興建有人才樓,住宿條件更好。
這些大型企業的出現對于新橋的城鎮化推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之前提到的孫兵老人為例,盡管他每個月只能拿到300多元的補貼,但他的兒女在這些企業工作,能夠獲得較高的薪水,一樣可以解除搬進高樓中的農民的后顧之憂。
除此之外,工業園區的大型企業還為新橋吸引了一大批產業工人,促進了這個小城鎮的發展。
王建平4年前跟自己的妻子來到新橋鎮,和他一起來的還有自己的弟弟和弟媳。“說句實話,這個鎮跟我們那邊的市區差不多了,在這個鎮上的企業工作,一個普通工人的薪水都比我們那里多得多,我認識的很多人都留了下來,不少人還買了房子,打算長期定居了。”王建平的弟弟和弟媳現在海瀾集團工作,兩個普通工人的月薪合計能到六七千元。
截至目前,新橋鎮規劃的7平方公里工業園區內,已經進駐了近100家企業,這個數字占新橋鎮工業企業總數的85%以上,而園區企業對全鎮的利稅貢獻率達到98% 。企業讓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還吸引了大量的外地人來到新橋鎮定居落戶,企業充當了新橋城鎮化建設中的重要一環。
第三環 土地流轉
生態農業規模經營,農戶年租金500多元
農民上了樓,變身成產業工人,農民原來的土地如何處理?這是“三集中”要解決的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其實,恰恰是通過農民變身市民,土地才得已流轉,實現集中。
還是以孫兵老人為例,在沒有搬進新橋花園時老人擁有八分地,搬遷后,這八分地通過簽訂合同租讓給了企業,“要說地,現在還在我手里也種不成,我們兩口老了也干不動,租出去其實挺好。”唯一讓他感到美中不足的是租讓金問題,據他稱,當初簽訂的租讓合同為年租金500多元,這個價格“當時挺好,但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看有點低。”
像孫兵老人一樣進行土地租讓的農戶相當多,從鎮政府的統計數據來看,整個新橋目前絕大多數土地已經實現規模化經營,“新橋鎮13000多畝農田已有11800多畝實現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90% 以上。”
這些租讓的土地通過穩健的土地流轉政策進行集中,最終蛻變為高效的現代化農業。因為新橋鎮的工業基礎雄厚,因此新橋的農業提倡工業資本的反哺,簡言之,就是讓企業助力農業的規模化經營。
以陽光生態農業園為例,這個生態園由坐落于新橋鎮的江蘇陽光集團投資6億多元建設的,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苗木種植培育基地。
4月20日,記者來到陽光生態農業園,在這里看到了不少名貴花木,在陽光生態農業組培中心,務工人員告訴記者,他們的土地也流轉出去了,但他們過來務工,還能每天從企業拿到50元的收入。而這種生態農業帶來的收益也是很可觀的,生態園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綠化用的小苗,當初進價不過兩三元錢,培植成本更少,但是“經過兩年生長后的大苗即可賣到數十元”。
繼續完善
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需要關注
新橋鎮的“三集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農民流傳了土地,住進了樓房;農民進入企業,變身產業工人,促進了企業的發展;企業反過來引領生態農業,讓全鎮受利。但是,還有一些階層的生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他們就是失地農民。
陳會方就是新橋鎮振新新村的一位失地農民,因為之前的征地,他現在已經沒有土地。據陳稱,他現在的每月收入來源主要是政府發放的400元補貼。“我今年67歲了,沒有地,我的老伴在超市打零工,每天能拿到50塊錢,加起來一個月我們倆是1900元的收入。”盡管之前的征地給了他一定的補償,但現在他仍然感到生活費有點緊張。
“像我這么大年紀的,進企業不可能了,也沒有什么特長,只能在家待著。”陳會方稱。幸而他的兩個兒子都在鎮上的企業工作,每月能帶來一些收入。但陳仍然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主要是蔬菜糧食的價格比以前貴了很多,2000年的時候,我清楚地記得大米7毛錢一斤,可現在得幾塊錢,光靠我們老兩口1900塊錢的收入是不夠的,每天光吃飯的開銷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