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泰安5月8日訊(記者 邵藝謀 鄒文鵬) 8日,記者從“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項目專家組大汶口遺址現場會上了解到,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牽頭開展的大汶口遺址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大片居址,目前已揭露7座房址,這對研究大汶口文化居址形態、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具有難得的價值。
8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項目專家組大汶口遺址現場會在泰安召開。在現場會議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孫波介紹了大汶口遺址考古發掘相關情況。
為配合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2年10月到12月間,對大汶河北岸遺址泰兗公路兩側東西500米、南北150米范圍進行了系統的考古勘探,整個發掘區南北長35米,東西寬25米,面積約800余平方米。
發掘區域地層堆積為4層,其中第一層為現代層,二層屬于明清時期,發現了明清時期的道路、柱洞,宋元時期墓葬以及龍山文化少量灰坑。三層下發現大汶口文化居址,包括房址和灰坑。
孫波說,這是考古發掘人員首次在大汶口遺址中發現大片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居址,目前共揭露7座房址。此外,記者了解到,在此次考古發掘中還發現了大汶口文化磨石、大汶口文化網墜和龍山文化雙孔石刀等大汶口文化時期生活用品。據孫波介紹,發現的房址均為長方形,初步估計面積約在15至30平方面之間。每座房址上的燒土塊堆積間均有較多陶、石器,推測應為房屋倒塌后砸壓形成。
據了解,由于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進程的核心區域,大汶口遺址的特殊歷史地位決定了其在中華文明早期形成過程中,具有較為重要的文明起源線索意義。“以前大汶口文化的考古發現以墓葬為主,房址發現較少。”孫波表示,這次發掘清理的房址面積較大,規模相當,在分布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成排分布跡象明顯,已經顯示出規整的聚落布局,對于研究大汶口文化居址形態、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具有難得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