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執法部門無權強行翻耕
生姜的出口之路則被設置了5道強制性的“關卡”
雖然6年前的出口危機已經不復存在。但在安丘市農業執法人員看來,當地農業執法還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
韓國成清晰地記得,2010年,在一次下鄉檢查時,他們無意中發現路邊的田地里,一名姜農正在使用神農丹。
由于農業執法部門無權強行翻耕土地,只能與當地派出所取得聯系后,一起對農戶“曉之以理,動之以法”,讓姜農將已種植的生姜翻出地面。
曾有安丘市農業執法人員建議,希望按“投放危險物質罪”論處使用神農丹的姜農。
依據我國刑法,投放危險物質罪與是否危害公共安全密切相關。但安丘市有派出所認為,姜農使用神農丹,未造成惡劣后果,因此不構成犯罪。
有時,即便農業執法部門將使用高毒、劇毒農藥的姜農移交當地派出所,派出所往往只是沒收農藥。事件最終不了了之。
“毒生姜”事件后,內銷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檢測機制存在的漏洞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據央視報道,內銷生姜則往往采用送檢制度,一批貨只需一個合格報告。一些姜販只要找一些合格的生姜送檢,就可以拿到一批生姜的農藥殘留合格的檢測報告。
相較之下,生姜的出口之路則被設置了5道強制性的“關卡”。
一位李姓蔬菜外貿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從開始種植到最后成品,安丘生姜須由濰坊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兩次,農產品出口基地(公司)自測3次。若在國內的任何一次檢測中發現問題,就地銷毀。出口到國外后,進口國再次安排檢測。一旦發現農產品有問題,在國外就地銷毀或運回國內。”
2008年起,濰坊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已經開始給出口的生姜做包括神農丹在內的農藥殘留抽檢,常規檢測項目有20余項,而每年批檢的項目接近一百項。
馬振榮地里出口的生姜,運送到外貿企業后,每批次都要進行嚴格檢測,而且是免費檢測出口企業在報檢時,附帶交納了檢測檢疫費,對于規定的項目,濰坊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免收檢測費。
法治周末記者在安丘市某出口生姜種植基地亦發現,重重檢測之下,種植者已對農藥使用“敏感”。
“(農藥殘留)檢測出來后,出口企業就不要了。”該基地一位農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