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毒生姜”新聞又給人們的餐桌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央視報道,在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一些農民在種植生姜的過程中,大量使用劇毒農藥“神農丹”。這樣種出的生姜,當地農民自己根本不吃,卻銷往國內多地市場。
而同屬于濰坊市管轄的安丘市,生姜種植面積達15萬畝。雖然同樣是種植生姜,但由于大多數供出口,在相當嚴格的高毒、劇毒農藥管理下,“神農丹”在這里幾乎“絕跡”。
一個是內銷,一個是出口。不同的“目的地”,導致了不同的生姜質量。我們不禁發問:“內銷生姜,何時才能像出口生姜一樣安全?”
5月10日至13日,法治周末記者在安丘進行了為期3天的調查,得知在6年前,安丘的大片姜田同樣是神農丹“重災區”。
是什么造成了安丘生姜種植的蛻變?蛻變前后,當地姜農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當地農業執法部門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安丘模式”能否復制到其他生姜產地,又能否借鑒到其他的農產品生產管理中?
我們將為讀者解開這些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