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5月17日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道,除了集中式的大檢查,食品安全更需要長效機制的保駕護航。在萊蕪,農產品安全管理就采取了源頭控制、加強檢測的辦法,來確保安全。
這幾天,萊蕪市寨里鎮公家莊的劉興泉一直在地里忙活。立夏前后是姜苗出芽的季節,也是雜草生長的時候。老劉說,除草全得靠人工。
萊蕪市寨里鎮公家莊姜農劉興泉說,全部使的有機肥,其他農藥都不使了。
老劉的三畝姜地早在幾年前就流轉給當地一家農產品生產龍頭企業,搞的是標準化種植。過完了種植這一關,幾個月后,老劉地里的姜要賣到市場去,還得再過一次成品檢測關。在萊蕪萬興食品公司,這些檢測人員就在用培養皿,對收購的生姜半成品做嚴格的農藥殘留檢測。
萬興食品公司總經理柳建增介紹,加工出的產品,出廠的時候,除了商檢局要定期抽檢之外,企業每一批都留樣檢測。
萊蕪生姜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年產量40萬噸,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出口。這些年,這里的生姜已經基本實現標準化種植,抽檢率達到80%。
萊蕪市農業局局長陶務瑞說,執行的標準是一樣的。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統一地按標準化的技術來種植。
為了讓這些標準化生產的農產品,更方便快捷地走進市場,萊蕪還建立起"農副產品運銷綠色保護卡"制度,對有這張保護卡的鮮活農副產品運輸車輛,不扣車、不扣證、不罰款,讓綠色農產品有了"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