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近日,山東齊魯工業大學建起高爾夫球場的消息引起媒體的熱議。據報道,這個高爾夫球場占地面積34200平方米,擁有22個練習位。對此學生議論紛紛。
學校的相關負責人解釋說,學校建的是高爾夫練習場,是為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因為學校的專業中設立了高爾夫運營與管理專業。
球場剛剛落成,將來能不能切實惠及廣大師生?球場的維護和管理這筆錢又從哪里來?將來會不會對外開放兼做商業用途?這一連串的問題都需要給社會一個答案。
今天,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是怎么做的,學生們又是怎么看的。
香港:受地理因素所限 不可能建高爾夫球場
先來看香港,《中國日報》亞太分社記者李濤告訴我們,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高校建高爾夫球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李濤:在香港打高爾夫球被認為是富人運動,香港高校里面的相關課程也是空白,這倒未必是因為香港人不愿意去學這個課程,主要是因為場地和硬件所限,因為香港大部分的學校自身面積就非常的狹小,很多高校的規模甚至都沒有標準的高爾夫場地大,這種情況下開設相關的課程顯然也是一件不太現實的事情。
英國:高爾夫球普及率高 人人都可參與
再來看英國,全球華語廣播網英國觀察員侯穎介紹,在英國學校有高爾夫球場不是新鮮事。
侯穎:作為高爾夫球四大滿貫中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賽事,始于1860年英國公開錦標賽由英國圣安德魯斯皇家古典高爾夫俱樂部舉辦。無論在球員還是球迷心中,英國公開賽有其獨特的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但是高爾夫對英國人來說并不貴族,而是人人都能參與的運動。
在其發源地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地區就有大學設置與高爾夫和土地環境相關的專業,比如草坪養護高爾夫球場管理和園藝學等等,主校區的周圍環繞著廣闊的土地和大量的花園,這里豐富的植被也使學生能夠很方便的積累感性認識。當然為了方便教學,學校的18洞高爾夫球場和俱樂部就在校園附近,這些設施主要用于培訓學生實踐和使學生更深刻感受高爾夫球的魅力。
美國:優質大學建設高爾夫球場并不稀奇
畢業于美國高校的李薇說,她在美國上學的時候,當地好一些的高校建設高爾夫球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運營與管理也已經相當專業。
李薇:稍微好一些大學建設球場是很正常。斯坦福大學的高爾夫球場從1930年就開業了。當時建是學校理事會出資買地皮然后建的,除了學校校隊訓練之外,同時還會對外承辦一些比賽,邀請專業的高爾夫管理機構來管理,通過申辦比賽出售門票來維持高爾夫球場的平時維護和運營,是一個雙贏的項目。
學校專門對參加高爾夫球隊的學生進行授課,類似于我們國內的選修課,每個隊都配有教練,而且校際之間也經常展開比賽,在同學之間特別受歡迎。雖然高爾夫這項運動算是挺時髦的運動,但是就美國高校高爾夫球場使用來說并不是就是說很貴族的運動,只要是學校里的學生自己有小區、有能力都可以參加高爾夫校隊的,每年參加比賽,泰格·伍茲就是斯坦福大學高爾夫俱樂部走出去的。
澳大利亞:系大眾運動 高校無建設球場必要
最后來看澳大利亞。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透露,在澳大利亞高爾夫運動是學生都可以參與的大眾運動,收費也不高,高校一般不會建設高爾夫球場。這是為什么?
胡方:在澳大利亞,高爾夫并不是貴族運動,而是和跑步、打網球一樣只是大眾運動而已。在周末如果打18洞果嶺的話,費用通常只要20幾個澳幣,這個數字還不到澳大利亞人一小時的平均時薪,但是到目前為止卻沒有澳洲的大學里專門去開辟一塊地來做高爾夫球場,究其原因并不是大學開辟不起這么一塊地,而是沒有任何的必要。
從數字上來看,澳大利亞總共有1500多個高爾夫球場,無論是男女老幼平均一萬多個澳大利亞人就可以分享到一個高爾夫球場,再加上很多高爾夫球場和學校有社區學藝,允許學生免費或者以超低的會員價到高爾夫球場去打球,因此學校再去開設一個自己的高爾夫球場就顯得有點多余了。
其次,高爾夫在澳大利亞人眼里其實是一種中老年人的運動,如果在平時工作日去高爾夫球場去轉一圈,你會發現在那兒玩基本上都是退了休的老年人,澳洲本土的學生就會更熱衷于學校去建設更多的橄欖球場、板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