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4月20日訊(記者 劉遙 周廣聰)萬眾矚目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上周五晚8點亮相央視一套,沒想到,在第一集里就出現了山東煎餅,而且還是蒙陰縣垛莊鎮椿樹溝的純手工雜糧煎餅!煎餅火了,大山深處的椿樹溝也火了,紀錄片才播出一天,煎餅的香味都把北京、青島的觀眾“勾引”來了。
古老的磨盤吱扭作響,柴火在土灶里舔舐著鏊子,用清冽泉水和面糊,手推面團在鏊子上均勻攤開,只消兩分鐘,來自沂蒙山深處的美味——山東煎餅烙出鍋嘍!
18日晚,央視一套《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腳步》從第31分5秒到35分鐘,用3分半鐘,以蒙陰椿樹溝劉宗安、姚芳英老人與孫女劉慧烙煎餅的田園生活為視角,把煎餅的制作全過程呈現在了億萬觀眾面前。
“終于在《舌尖上的中國》看到山東了,往下看居然是講臨沂,再往下看居然是蒙陰,再再往下看居然是椿樹溝?支鏊子攤煎寧(煎餅)的!”18日晚,《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剛播到半個多小時,在外地打拼的蒙陰垛莊網友@“半口dё幸福”就發了這條微博。
而隨著《舌尖2》的多次電視重播和網絡視頻點擊,“山東煎餅入選《舌尖2》”的消息迅速發酵,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站上,臨沂網友們喜大普奔。據主營雜糧煎餅的臨沂淘寶店主史曉東說,首播當晚他們家的雜糧煎餅直接賣爆了,第二天的銷量更是增加了30%。
當煎餅從300多種美食中脫穎而出時,大山深處椿樹溝村的老劉一家也一夜成名。20日記者一行造訪他家時,劉宗安老人說,早在前一天就有三批“吃貨”們循著香味兒來啦。有連夜驅車600多公里從北京來的,還有青島、日照的,就為嘗一口他家的雜糧大煎餅。
□相關鏈接
雜糧煎餅可是稀罕物
一部《舌尖2》詳細介紹了山東煎餅的制作過程。關于煎餅的傳說有多種說法。煎餅制作方法的創制年代難以考證。
在當地人看來,煎餅其實是古人一個很聰明的飲食發明,在沂蒙山區種植糧食非常不易,很多時候老百姓上山下山耕田挑水非常麻煩,當地人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上山下山,為了節省時間,有人發明了煎餅,可以長期儲存,還可以卷著咸菜大蔥吃,干農活時不需要再回家做飯了。
在蒲松齡的《煎餅賦》中,有這樣一段話:“煎餅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面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制也”。文中,蒲松齡把煎餅的形狀、色澤、大小、原料、制作以及味道、功用等描述得淋漓盡致。
據蒙陰縣垛莊鎮黨委工作人員匡秀福介紹,在蒙陰縣、費縣等地,至今仍保存著傳統的煎餅制作工藝:“每年十月開始,家家戶戶烙煎餅,在家的婦女一直烙到春節前后,烙好的煎餅儲存起來,保存一年不變質,可以吃到第二年的秋天。
匡秀福表示,蒙陰煎餅技術傳統工藝保存得非常好,變化最大的是食材,以前的主食煎餅選用高粱面、玉米面、地瓜面等雜糧。“那時候小麥是稀罕物,很少有人舍得用面粉做,但現在的煎餅是面粉的,《舌尖2》里的傳統雜糧煎餅成了稀罕食品。”匡秀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