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有個藍色之夢,就是2030年比肩世界級“國際灣區都市”。距離這一目標,歷史留給青島的,還有16年時間。
追逐2030年的夢想
青島向海而生,因海而興。伴隨時代發展,青島的城市目標定位,不斷更新。
而今,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世界級的灣區資源,青島目光瞄準新的目標:建設國際灣區都市,進入β級國際城市行列。
按影響力大小,國際城市常被分為三個等級集團:α級,β級,γ級。如,紐約、倫敦處于最高級別的α++級,包括中國的香港、北京、上海在內的一些城市為α+級。
青島市發改委研究發現,按照γ級國際城市標準,2011年左右,青島僅達到相應標準的78%,三產比重比γ國際城市相差10個百分點,金融業增加值同樣差距不小。按照β-級國際城市標準,青島實現了69%,按β+國際城市標準,青島實現了53%。3年過去了,青島各項指標均有不小提升,但仍有差距。
按計劃, 2015年青島將達到γ級(深圳現在的等級),2020年達到β-級(廣州現在的等級),從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與中國藍色戰略相匹配的國際灣區都市;2030年達到β+級(迪拜現在的等級)。
面向2030年,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是青島的致力方向。青島市委書記李群說:“青島作為沿海開放城市,興于開放、立于開放,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青島的今天、未來、夢想。”
北緯36°的含金量
橫穿青島市的北緯36度線,是一條“含金量”極高的線。
這條線周圍,分布著全球最著名的四大灣區城市:美國的舊金山和紐約、日本東京、韓國釜山。
靠海而生,憑灣而興,是它們的共同點。以東京為例,僅東京灣100千米海岸線的臨港經濟帶,即擁有日本1/3的經濟總量,也是日本最大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
相比日本臨港經濟區100千米海岸線,青島膠州灣內岸線則長達240千米。數據顯示,青島當前占中國GDP比重約為1.41%。2011年,青島人均GDP總量則僅相當于東京的16%,至今仍差距明顯。
青島市發改委《青島建設國際城市標準與發展戰略研究》顯示,青島擁有的自然灣區,可與舊金山灣、東京灣和悉尼灣等灣區相媲美。膠州灣位于山東半島南部,東西最寬28千米,南北最長33千米,灣口最窄處3千米,水域面積362平方千米,發展潛力巨大。
青島出色的港口和高能級的運輸能力更是舉世矚目。此外,擁有大量與海洋研究和發展相關的大學和科研院所,這相對于舊金山、東京和悉尼有一定優勢。
如何激活這一灣區的巨大潛力,成為青島主政者思考的問題。
2011年起,青島建設西海岸新區。“完全按照嶄新的世界級的規劃去打造一個新的城市、一個新的國際海港型都市。”2012年,青島提出要瞄準建設宜居幸福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目標。
按計劃,青島將“全域統籌、三城聯動、軸帶展開、生態間隔、組團發展,拉開城市空間發展大框架,加快建設組團式、生態化的海灣型大都市”,從而讓青島真正具有國內領先、世界知名的大城市品質。
“品”字形三城聯動
到今年3月,青島“三城聯動”戰略已落地2周年。2011年,膠州灣大橋建成通車后,青島人常說的青島、黃島和紅島三個城區實現“品”字形連接,“大青島”呈現出輪廓清晰“三城聯動”。以膠州灣為核心,三城分別位于東岸、西岸、北岸。通過這三大主城區建設,形成大青島的核心區域。
東岸城區是青島老城區,延續了百年歷史文脈,彰顯山海城特色,重在做優做美,加快城區改造提質和內涵式發展。如推進老港區散貨功能轉移、國際郵輪母港、國際金融商務區、奧帆文化旅游區、四方歡樂濱海城等重點項目建設。
西岸城區,做大做強。功能上形成“一灣雙港六板塊”的規劃布局結構:一灣為靈山灣區;雙港為黃島港城和董家口港城;六大功能板塊包括西海岸新區核心區、國際經濟合作區、保稅功能拓展區、董家口經濟區、國際旅游度假區、古鎮口服務保障區等。
北岸城區,做高做新。作為北岸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紅島經濟區重在做高做新,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態型、人文型新城區,將建設成為青島科技創新中心、信息產業和藍色高端產業基地以及濕地生態旅游中心。
位于即墨的藍色硅谷,核心區目前在建、簽約、在談的重點項目達70余個,總投資超過400億元;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等18個重點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國家海洋技術(青島)中心等10個項目順利簽約。
117年開放的超越
善用灣區優勢之外,青島還抓住了開放機遇。“開放是青島的最大優勢和潛力。”青島市長張新起說。
1897年冬,青島開埠。今年是“沿海14城”進一步對外開放30周年。開放是青島117年來重獲新生不斷實現跨越的歷史。獲批成為沿海開放城市30年來,尤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青島收益良多。
青島商務局研究發現,隨著時代發展,青島的開放,前30年主要“引進來”,而今是深耕“走出去”。其中尤以海爾集團最為典型(約30年前,海爾引進德國生產線,而今已收購日本三洋白電研發生產銷售板塊、控股新西蘭裴雪派克公司)。過去10年,青島是著眼WTO機遇,現在則是聚焦FTA(自貿區)機遇。
要比肩世界級國際港灣城市,青島更是要用開放帶動內部創新——
與國際知名灣區城市相比,在向第三代灣區(知識科技型)轉型發展過程中,在技術創新和轉化能力、金融支持、海洋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外向度方面,青島存在不小差距。唯有擴大開放,才能填補差距。
為此,目前,青島推動前灣保稅港區與迪拜自由貿易區建立友好工業園區關系,支持海爾、海信等大企業到韓國大田研發特區、美國舊金山灣區硅谷等地建立境外研發中心。
此外,青島以點帶面,著力尋求突破。藍色硅谷,為世界首倡首建;中德生態園,有中西合作標桿意義;青鋼搬遷,生態價值明顯;郵輪母港建設,利于港口轉型升級;董家口港建設,“再造一個青島港”;金融改革方面,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通過……
為了夢想,“我們在開放方面,改革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李群說。(記者 陳振凱 張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