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曾說下輩子還要找我做媽媽,而我也會永遠愛著他。”現年59歲的青島失獨媽媽溫女士在采訪中一再對記者說。對于失獨媽媽來說,失去唯一的孩子是她們共同的“劫”,但這份劫難過后,母愛永不會停息。
又一年母親節到來了,失獨媽媽這個特殊的群體再次受到社會的關注。10日,記者在社區服務中心見到溫女士。她打扮樸實,簡單束起的發間已有白發,一雙好看的眼睛有些紅腫。在周邊略顯吵鬧的環境中,溫媽媽平靜的向記者講述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一個關于“母愛”的故事。
情系獨子——為了救孩子,她義無反顧
提起自己已經去世的兒子小帥,溫女士還沒開口,眼里就已經泛滿了淚水。溫女士說,其實她并不愿意對別人說起兒子,回想兒子去世前的那段時光——
15年前,17歲的小帥突然開始感覺腿疼,之后還會不時地發燒。去醫院就診,醫生把溫女士兩口子單獨叫出來,對他們說孩子是骨癌,情況不太好,不接受治療,可能只剩3個月生命。
這對溫女士一家來說,無疑于晴天霹靂。小帥開始經歷漫長而痛苦的治療過程,溫女士也開始了隨時陪伴在孩子身邊、傾其所有想要救孩子。
為了不放過任何治愈的希望,在醫生和老伴兒都反對的時候,溫女士堅持陪小帥去北京治病。說起當時在北京看病的辛苦,溫女士告訴記者:“我就在病床邊很窄的一塊地方,插個小電爐,給他煮點兒豬骨湯。”
溫女士愛小帥的方式,就像很多母親一樣。她好像和孩子心靈相通,知道小帥的所念所想。
母愛永遠——歲月流逝,情更深濃
關于剛失去小帥的那段時間,溫女士沒有多說。她只是說,那段時間不好過,很脆弱,會經常止不住流淚,生活失去了重心。
“我現在能體會祥林嫂的感受了”,溫女士這樣形容自己的心情。對于兒子,溫女士遺憾的是“兒子在世時沒有享福”:“出去春游,給了他5毛錢。回來時原封不動又拿回來了。問他,他說用不著。”小帥住院期間也曾接受過記者采訪。“當時小帥對記者說:‘下輩子還要做媽媽的兒子。’”說到這兒溫女士潸然淚下。
溫女士表示,經過了一段時間,現在她堅強了很多,雖然現在有時做著飯眼淚還是會不由地流下來;在街上看到和兒子長得像的年輕人,會不由自主地跟著走,跟著看。
母愛繼續——收養平平,開始新的生活
現在,溫女士老兩口都已經退休。小帥去世后他們領養了一個小女孩,取名“平平”,正在上小學。
溫女士說剛失去兒子的那段時間,她和老伴兒回到家中,“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該干什么。自從領養了平平之后,生活又開始圍著孩子轉了起來。
溫女士的老伴兒給孩子取名“平平”,希望她平平安安成長,做一個平凡幸福的普通人。“周末時,帶她去學書法、美術。有時去海邊散步。”溫女士希望別的孩子有的,自己也能盡量給平平。
現在無論平平去哪兒玩,溫女士一定會跟著,問她為什么,她說自己也不知道。聊起平平,氣氛輕松了很多,笑容也會不時在溫女士的臉上閃現。
對于未來的生活,溫女士最大的心愿是看到平平健康、平安地成長為一個好人,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這位歷經“劫難”的母親深愛著自己失去的兒子,偶爾難免會傷心難過;同時也深愛著現在的女兒,悉心照料。就像所有的失獨媽媽一樣,“母親劫”后,母愛永續。
記者手記:關愛失獨母親,精神慰藉更重要
據衛生部發布的《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以年齡段人口疾病死亡率來推算,15歲至30歲年齡段的死亡率至少為40人/10萬人,由此估計,目前我國每年15歲至30歲獨生子女死亡人數至少7.6萬人,這也意味每年約有7.6萬個失獨家庭出現。有調查稱,目前我國的失獨家庭已超過100萬個,但具體多少,還沒有官方統計數據。
記者就青島市失獨家庭補助政策咨詢相關部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青島現在給予失獨家庭,即“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養子女的夫妻”,符合相應條件的,每人每月500元失獨補助。
在查閱“失獨”相關資料的過程中記者發現,無論是相關新聞還是有關政策,“失獨”問題已經開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雖然不愿提起“失獨”經歷,但傾訴與尋找心理出口,對于這些媽媽們走出內心的陰霾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有關專家也表示,對于“失獨”問題,相比于物質幫助,精神慰藉或許更重要。(實習記者 邢雁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