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技術官僚群體
要了解31位省級財政廳長的概況并不容易,雖然他們執掌一個省份的經濟總量可能已經不亞于一個中等發達國家,但公開披露的基本簡歷信息并不充分,諸如籍貫、教育背景等基本信息也不一定完整。
這群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財政廳長,經歷了幼年時的饑荒、少年時期的政治運動和成年后的經濟改革開放,他們開始參加工作的時間大多數是在“文革”末期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軌之中。
相較于比他們更高一級的省部級正職領導,財政廳長顯得低調,他們的公職履歷中很少具有跨省任職的經歷,在離開財政系統后,他們大多數升任副省級干部,但很少擔任省級正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整理后發現,在財政廳廳長的“遴選池”中,副廳長是廳長的主要來源。在現任31位財政廳長中,在任廳長之前的職位是副廳長的比例達到52%,人數為16人。這一比例還可能低估,因為一些財政廳長并非直接由副廳長轉任廳長,而是在擔任副廳長之后,轉任其他職位,比如地市負責人,再轉任廳長。如果加上這類變動,31位財政廳長中擔任過副廳長的人數將高達24人,占比達77%。
地方稅務局局長是財政廳廳長的第二大來源,占比為16%(5人)。其他來源包括擔任本省政府副秘書長、審計局局長、地市領導、金融辦主任、林業廳廳長、人大財經委副主任、財政部司長,其中前三類均為2人,后四類均為1人。
絕大多數的財政廳長都有在本省財稅系統歷練十余年甚至二十余年的經歷,有的財政廳長曾短暫出任審計局、發改委、金融辦等政府經濟管理類部門職務及地市政府領導。作為技術官僚中的一個群體,財政廳長人選的來源,高度依賴于財經部門輸送,具有較高的專業門檻。
不過,江蘇省財政廳廳長劉捍東例外。劉捍東在擔任廳長之前歷任鎮長、縣長、市長等職,并無財政等相關經濟管理部門任職的經歷。據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江蘇省目前在全國31個省份中,債務總量居首位。
在31位省級財政廳長中,有18位財政廳長獲得碩士學位,占比近6成。其中,湖北財政廳長王文童、湖南省財政廳長鄭建新、福建省財政廳長陳小平、山東省財政廳長于國安4人還取得了博士學位。
從專業背景來看,除10人本報記者未找到公開信息外,有18人畢業于經濟管理類專業(18人中有6人是財政專業),專業對口率近60%。
在離開財政系統后,財政廳長升任副省級職務是個大概率事件。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31個省級區域的前兩任總計62位財政廳廳長中,至少有38位升任副省部級職務。如果加上并非一步到位副省級的人數,這一數字將達40人,占比高達65%。他們當中還有8人出任省委常委。
從具體去向看,擔任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的人數較多,人數分別為18、11、6。此外,調至省人大、省政協財政及預算專門委員會的人數也較多,達到8人。這些調動基本在本省范圍內發生,鮮有異地調動的案例。
不過,一些地方也出現了財政廳長高配現象。如新疆財政廳長彎海川于2013年當選為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是現任31位財政廳長中唯一高配副省級的財政廳長。彎海川畢業于新疆省內的一所財政學校,一直在財政體系工作。
與前任相比,現任的31位財政廳長們面臨的財政經濟環境可謂嚴峻:經濟增速在下行,財政收入增速也在下行,今年前10個月地方財政收入已跌破10%,僅為9.8%,而過去每年20%-30%的增速是常態。與2009年財政增速跌入個位數后迅速回升不同,他們所面對的將是一個中高速經濟增長的“新常態”,財政收入長期高增速增長的基礎亦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