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石景山區西部的天泰山,是京畿一處很有名的宗教旅游景點。這里群峰迤邐,川谷流泉,林海蒼茫,寧靜致遠,曲徑通幽,景色十分怡人。筆者曾通過多次前往寫生和探訪得知,因尚存著一處500年的古道院,才使得天泰山名氣不凡讓人刮目相看。
據傳天泰山名稱的來歷與其地形地貌有關,因其山形像鼻,頂部平坦如登天之臺故而得名,初稱“天臺山”。其歷史不但十分悠久,且文化底蘊頗深。早在唐代,名人梁丘子對此就曾有贊許的注文。至于天泰山的自然風貌,據史料中記述及《琉璃廠雜記》所載,翠微山西至天泰山一帶從前多桃林,其景致就恰似桃園仙境一般。由于天泰山風光秀美野趣無窮,一直被世人所青睞。從遼代的秦越公主,金代的章宗皇帝,到明代的王公貴戚和清代的順治皇帝,無不為這壯麗的山川所迷戀。他們在此修建了多處別宮寺院,以供自己前來避暑游玩和休閑。據有關志書記載,天泰山的慈善寺始建于明代,在歷代民間,皆流傳有許多迷人的典故和奇聞。相傳景泰年間,英宗帝率兵攻打瓦剌不幸被俘。一個僧人便到天泰山做法,聲稱該山中埋葬著一位叫景泰的禪師,不久就要轉世稱帝了。于是,眾人在此供奉“景泰菩薩”舉行廟會慶祝,并在山上大興土木修建寺院。到了萬歷年間又不斷擴建廟宇,將其命名為慈善寺。從此各方僧侶常在這里進行佛事,善男信女也往來不絕。舊時,每年春秋之際,天泰山都將舉辦大型廟會。各路民間花會云集至此,小販前來叫賣,進香的人流不斷。婉娫的古香道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那恰似彩色長龍般的香隊,那隆重熱鬧的場面,實乃是古都特殊而罕見的一大景觀。早年的慈善寺被列為京西八大廟之一,四季香火極盛名聲遠播。另據當地民間傳說,清代的順治皇帝因十分癡迷天泰山,曾產生過出家之愿,并有“行癡”的法號。后來便演繹出一段順治出家天泰山的趣談,說來事出有因。據慈善寺現存碑文記載;“清伊始,因天慈所感地氣之靈,一位瘋僧在天泰山坐臥苦修,轉石于溝壑,參禪于洞穴。”而據《清實錄》中所述,順治24歲駕崩時,正是瘋僧修行天泰山之際。此事真是巧合,百姓便把“癡和尚”與“瘋和尚”看成了一回事。后來,故事傳入清宮,乾隆皇帝為此曾擺駕天泰山,敕賜了“魔王和尚”的御匾掛于殿前。民國26年一場大火,許多有關歷史遺跡被焚毀,致使順治到底來沒來過天泰山成了一個不解的謎團。此事歷經多年,在民間仍是眾說紛紜。
天泰山之美一直令人神往,自古吸引各界雅士慕名前來游覽。愛國將領馮玉祥三上天泰山退隱修煉確有此事,他與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F有將軍的遺物與石刻、詩作陳列于此,供人們瞻仰參觀。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天泰山古跡眾多勝景不凡。其共有殿堂三十余座,風格不同的房舍一百余間。僅山門就有內外兩座,寺院分四部分。內有大悲壇、玉皇殿、天齊殿、臥佛殿、財神殿、觀音閣、古佛樓、龍王廟等富麗堂皇宏偉壯觀,關羽、韋馱等雕像給人一種威嚴之感。文靜的菩薩和羅漢卻十分慈善,游人樂于向他們祈禱以求平安。天泰山四季景致各具特色,春可賞桃花、夏可避酷暑、秋季楓葉紅似火、冬日觀雪白如銀,在這里人們可以盡情地親近大自然。若從山下遠望,宏偉輝煌的古剎群掩映在郁郁蔥蔥的蒼松翠柏之間,勾織成一幅風韻多姿的優美畫卷,令人陶醉依戀。如今,慈善寺經過多次修繕,舊貌變新顏。寬闊的柏油路可直達山門,交通很方便。生活在北京這座都市中的人們,隨時皆可去此圣界觀光游覽。(李永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