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到過維也納的人,旅游計劃里絕少不了“百水屋”這一項,這是一幢位于維也納三區的普通居民住宅樓,因其由奧地利著名畫家百水先生設計而得名。由于它奇特的外觀、打破常規的建筑設計理念,使這幢樓房自打“出生”以來就備受各方爭議。然而,這并不妨礙它迅速打敗維也納這座名城里值得一看的大大小小幾十處名勝古跡,成為繼美泉宮、霍夫堡皇宮之后維也納第三大旅游景點。

看百水屋,更像是在欣賞一幅兒童隨意涂抹的水彩畫。外墻面上,紅、藍、黃、紫、桔紅,大塊大塊鮮艷的顏色拼在一起,讓人目不暇接。還有的部分像是忘了涂色,任一段段磚頭或是只涂了灰泥的墻裸露本色。每個色塊之間,都有深色的線條相隔,但似乎是孩子還難以把握手中的畫筆,所有的線條都搞得彎彎曲曲,沒有一條是直的。色塊里的窗戶高低不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完全是任意插進去的一般。或許覺得缺少了一點綠色,于是從房頂、曬臺邊、窗戶里竟冒出一棵棵的樹來。這就是百水屋最大的特色:艷麗的色彩,拒絕直線和回歸自然。

作為畫家的百水,重視、強調色彩,痛恨直線,在他的建筑設計中,也突出體現了這一美學觀點。在百水屋中,地板是用彩色的方磚鋪成的,墻也用涂料涂成各種顏色。一切建筑學的基本概念在這里都被打亂,里里外外找不到一條直線,看不到一個水平的平面。地面是起伏的,墻角也不是垂直的,甚至連樓梯都是歪歪斜斜的。在樓房施工期間,百水鼓勵工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很多鑲拼的地方都允許工人們自己創作,他甚至鼓勵工人們不要用水平測量儀、角規等這些傳統的測量工具,一切“手工制作”。因此,有人說,恐怕是因為上帝覺得世界上的房子都太丑陋了,所以讓百水先畫出一幢房子,然后再由建筑師照著蓋。

建于1983年至1985年間的百水屋,實際上是維也納市政府為那些收入較低的人建的福利房,所以百水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了一個小型公共社區的需要,努力體現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在所有的平臺、曬臺上都種上了樹和灌木,整個樓里現在有大約250棵樹,僅種樹用的土就用去900噸。
百水屋建成以來,提交申請租房的人一直絡繹不絕,平均為可提供房源的6倍。樓房建成的第一天,7萬維也納市民排成長龍前往參觀。此后,慕名而來的游客也一直有增無減。為了方便參觀,1991年百水又將此樓隔壁的一幢房子按照百水屋的風格改建成一個小型的參觀購物區。盡管如此,百水屋里的居民仍然不堪其擾,因為總有游客想方設法要鉆進百水屋,看看里面的奇景。記者曾訪問過一個在百水屋一樓問詢處工作的小伙子,問他住在樓里的感覺。他說,“天知道,你想想,旅游高峰的時候,這里一天會來5000到7000人!當然,住在里面還是相當舒服的,特別是不臨街的房子。”“你進去過嗎?”面對記者羨慕的眼神,小伙子驕傲地說:“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