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現在是祁門縣的一個重點旅游開發地,住宿等各方面設施都將逐步完善,當地賓館主要集中在村頭和銅鑼灣新區,價格比較實惠。推薦住宿:
星月酒家
推薦理由:這家店位置在路邊,交通比較便利,一樓為餐館,二樓住宿。
電話:0559-4608468 地址: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銅鑼灣 價格:30元/床位
█ 當地美食:
坑口的飲食繼承了古徽州的傳統,菜以粉蒸、清蒸、烹調為主要特色,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味道大多帶有酸辣味。有的農家會自制一些酶豆腐、酸辣椒等當配菜,當地農家自己的野艾果也值得一嘗。推薦飲食:
星月酒家
推薦理由:星月酒家是坑口為數不多的餐飲店中味道比較好的了,提供的食材都比較新鮮,臘肉筍片、烹調小河魚都是這里的招牌菜。
電話:0559-4608468 地址: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銅鑼灣 價格:人均20元
當地特產
祁門紅茶
祁門自然條件優越,山地林木多,溫暖濕潤,土層深厚,雨量充沛,常有云霧繚繞,且日照時間較短,構成茶樹生長的天然佳境,生產的祁門紅茶為世界四大名茶,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祁紅產區,釀成"祁紅"特殊的芳香厚味。
祁紅茶宜于清飲,但也適于加奶加糖調和飲用。適合做下午茶和睡前茶。祁紅在英國倍受寵愛,贊美祁紅是"群芳最"、"王子茶",被譽為"在中國的茶香里,發現了春天的芬芳"。、
野艾果
野艾果(清明餃)是將秈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然后用石磨磨成漿,再放在鍋內熬成干糊(狀若橡皮泥,俗稱"定漿"),然后在里邊包上豆腐、蘿卜、酸菜、肥腸餡等,做成各種形狀(一般為餃子狀或圓餅狀),最后放在蒸籠上蒸熟,籠蓋打開后,別先急著夾來吃,用蒲扇在面上扇幾扇,野艾果頓時油光發亮,且不易粘連。鄉下在清明、春節時作點心吃。
灰汁果
灰汁果在新谷登場或農歷七月半盛行,用秈米磨漿加上堿汁熟揉成圓筒,再用線拉成片或用板模印成。也有將米漿放在蒸籠里一層一層蒸熟的,俗稱"千層馃",吃時用線拉成小塊,再一層層撕下來吃。
█其他信息
坑口村歷史故事
坑口村大多數村民都姓陳,陳姓坑口村民祖上從河南遷徙來徽州,是潁川世族。祖先在村上的一個叫“竹源塢”的地方落腳生息。文閃河繞村頭而出,是去江西景德鎮的水路。沿文閃河北岸筑的道是走出徽州的陸路。有水陸兩道在村口出行,交通就十分便捷,祖宗們因而就從“竹源塢”遷到了現在的村口了。因為這里是竹源塢的山口又是水陸兩道的出口,所以村子就叫坑口。
從村西過石橋沿竹溪河溯流而上行四余里有一塢口,叫竹源塢,是坑口先祖原來的居所,村民后遷居塢外。竹源塢現已無人居住,塢里有竹源水庫,可供村民灌溉之用。竹源塢里還套有一小塢,叫探花塢,古有一景——探花精舍。詩頌:
昔人曾此構書房,
此屋猶聞翰墨香。
奕葉葉賢能步武,
掇科朝中探花郎。
據陳氏家譜載坑口古有八景:花園麗日、竹溪清風、綠綺仙樓、探花精舍、保安靈跡、道院勝墓、新橋春水、古嶺云峰。這些景致聽來令人神往,可如今這些多半早已無法尋覓它們的痕跡。古詩《新橋春水》載:
竹溪橋畔小溶寬,
未許漁郎把鈞竿。
雨后喜添桃浪暖,
魚龍變化上云端。
從詩中可知古時環境無比優美,環保十分得力。聽村民說舊時河中尺把長的魚比比皆是,浣沙的姑娘可用衣服兜出魚來,不過族人規定河魚不許捕撈。從磻村到閃里中學的這段河古稱放生池,如若發現在此捕魚者將嚴懲不貸,魚蝦活的放生,死的要用草紙裹燒,非化成灰跡不可。今日河魚不知躲藏何處,總不愿與文明人相見。
坑口村景點故事
騎鹿閣:乾隆帝下江南,百官萬眾跪拜相迎,此時,一陳姓木頭商人宗家,頭頂一大鐵桶內放青菜,站立迎候。乾隆帝看見了,差人把他叫來,問為何此舉。陳姓宗家回乾隆,賀我大朝一統國家疆土,祝我帝“鐵打江山萬年青”。乾隆帝聽來高興,免罪賜予宗家“銀牌養老”稱號,回老家做“騎鹿閣”一座。“騎鹿閣”原址在村東口,陳支書說,現在恢復在村西口了。
銅鑼灣: 早在唐末祁門王氏先祖王璧,將此地作為他的終生居所。王璧為瑯琊王氏之后,唐乾符年間(公元874—879)黃巢入江東,他與婿鄭傳集眾抵御,以"功"被吳王楊行密授為檢校兵部尚書,累加銀青光祿大夫。楊行密卒后,其子渥繼位。渥淫虐無道,讓王璧出任祁門縣令,屈才的王璧以年高請求退隱縣西苦竹港。王璧生有九子,個個都是非同小可。想當年功高蓋世的王大獻要想尋覓一塊安息之地并非難事,然而銅鑼灣卻有幸與這位大名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拜謁王璧墓時,我們被墓旁的一塊石碑所迷,碑上刻有"陳墳王地"四字。原來這里還有一段傳奇故事。相傳很久以前,坑口銅鑼灣的土地屬王姓所有,當時以王姓為主,陳姓為仆。王璧歿后,陳姓仆人為之守墓,仆人見銅鑼灣是塊風水寶地便生覬覦之心,死后便偷偷地將墳葬在王璧墓旁。后來,陳姓也發展壯大起來,兩家為這塊風水寶地展開了斗爭,一方堅持自古發來此地為王家所有,另一方則以我家族的墓地在此為由,互相爭奪,后來告到京城,官府大人一拍驚堂木,說:"此等小事,何足掛齒,墓地歸王家所有,而墳塋屬于陳家。"于是一場紛爭就這樣輕易化解了。
銅鑼灣古稱灣坦,后易名銅鑼畈,由于打字員一時的失誤,將"畈"字錯打"灣"字,而此時人們無意間發現香港也有一個名叫銅鑼灣的地方,于是索性將錯就錯,從此銅鑼灣便叫開了。今日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座座樓房雨后春筍般地拔起,一座邊際重鎮展現在世人面前。
祁門古戲臺文化
祁門古戲臺,在中國戲曲舞臺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明清以來各個時期遺存的11座古戲臺是一部完整的徽州舞臺史及實物例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徽州建筑藝術的造詣和成就。
祁門古戲臺主要分布在城西新安鄉、閃里鎮汪家村、文閃河流域,歷史上這一帶文風昌盛。古戲臺作為一種演出場所,不僅有娛樂功能,更有宗族教化功能:一方面可以維系宗族的血緣關系,徽州人講究忠孝節義、尊祖敬上,演戲時打開享堂的隔門,可與祖宗同樂,使人感到宗族的榮耀;另一方面體現出宗族的威嚴。祠堂是執法的場所,通過演戲既處罰了違法和觸犯村規民約的族人,由他們出資請戲班演出,又教育了全村人,起到警世的作用。
古戲臺主要設置在祠堂內前部,與享堂相對,這是有別于其它地區戲臺設置的典型特征之一。戲臺分前臺和后臺。前臺明間為演出區,次間為文、武場樂間,稍間為回廊,兩側廊廡設有觀戲樓,戲臺正立面及構件上均雕刻精美的紋飾,使人感到優美、恬靜。
在祁門,還可以參觀敦化堂古戲臺、敘倫堂古戲臺、和順堂古戲臺、順本堂古戲臺、聚福堂古戲臺等,去領略它們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