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原漿啤酒品飲區(qū),幾名山西的游客對博物館免費提供的原漿酒贊不絕口。
在青島紡織博物館內(nèi),工作人員李梅給記者展示虛擬穿衣鏡。
青島郵電博物館年初就已關門。
青島葡萄酒博物館內(nèi)人煙稀少。
5月18日是第37個“國際博物館日”。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自去年博物館日至今,青島市依法注冊的博物館就從23處增長到30處,涉及綜合館、農(nóng)業(yè)、工業(yè)遺產(chǎn) 、民俗、建筑、藝術 、科技、故居、遺址等多個門類。另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還未注冊有待規(guī)范的博物館還有 20多處。然而,通過記者對島城一些行業(yè)特色博物館探訪發(fā)現(xiàn),客流量冷熱不均的情況十分明顯。
倆酒館差別大
在5月13日、14日,記者分別在兩天的同一時段進入青島啤酒博物館和青島葡萄酒博物館進行探訪。目前,啤酒博物館門票為60元,比葡萄酒博物館高出10元。同為酒類專業(yè)特色博物館,但客流量相差懸殊。
“這啤酒味道就是不一樣,再看看這酒花的顏色,真是好啊!在我們山西根本就喝不到。”在青島啤酒博物館的原漿啤酒品飲區(qū),劉先生和從山西同來的同事對博物館免費提供的原漿酒贊不絕口。談及參觀博物館后的感受,劉先生僅用了“要想尋找啤酒的百年歷史,就得到青島啤酒博物館”這幾個字來形容,并表示還想再來。
雖然青島葡萄酒博物館方面聲稱年納客量達到50萬人,但記者探訪和市民口中的它卻總和“50萬”有些不符。市北區(qū)傾力打造的紅酒街沒能復制啤酒街的火爆。陽光明媚的夏天,寂寞的葡萄酒博物館里還是冬天。館內(nèi)幾乎看不到游客。如果說啤酒博物館依托的是青島啤酒之都的美譽,葡萄酒博物館的誕生卻怎么看都不倫不類。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工作人員提到最多的還是政府接待,政府撥款作強大支撐。
記者發(fā)現(xiàn),青島水族館、海軍博物館、民俗館等作為旅游景區(qū),靠旅行團拉動發(fā)展得不錯,除此外,青島葡萄酒博物館、煙草博物館、奧帆博物館、消防博物館等的發(fā)展卻并沒有想象中得那么美好。
紡織博物館“動起來”
16日,記者來到青島紡織博物館內(nèi),工作人員李梅展示了館內(nèi)的虛擬穿衣鏡,只需提前選好服裝款式、顏色及飾品,站在穿衣鏡前就能看到新裝效果。“從古至今紡織業(yè)在青島發(fā)展得都很好,所以紡織博物館以科普教育為主 ,更注重互動效果。”李梅告訴記者,紡織博物館科教性與專業(yè)性更強,對島城一些適齡學生免費開放,更注重紡織知識的普及,為了增加與游客的互動,館內(nèi)特別添置各種形式的搶答器。
據(jù)介紹,對于社會游客,紡織博物館一樓復原的紡織車間常年免費,二至四樓涉及紡織歷史及科普互動,共收費30元,目前全年接待旅客約2萬人。對于紡織博物館,前來參觀的張女士還較為滿意,尤其是復原紡織車間及互動室。
博物館要有“個性”
近幾年,博物館雨后春筍拔地而起。然而在快速成長的同時,博物館的特色卻沒有被很好地挖掘。記者對島城幾大博物館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些博物館展覽內(nèi)容仍然靠展品羅列,文史資料堆集支撐,顯得枯燥乏味,缺乏特色,直接影響到博物館的成敗。
在充滿風浪的市場經(jīng)濟中,島城博物館如何發(fā)展特色,找到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錨地”,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我們還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