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祭屈原
在秭歸,每年都在端午節期間隆重舉行公祭屈原的活動,從南北朝一直到今天。所謂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面組織的祭屈大典,為區別于民間祭祀而稱為“公祭”。頭端午,即屈原投江殉志的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屈原沱江邊,用松柏、艾葉扎成大型祭壇,將蒸熟的全豬全羊、瓜果點心及粽子獻于屈原靈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書“屈原(三閭)大夫魂兮歸來”。在婉轉凄切的鼓樂簫聲之中,全身著白色孝服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讀著歌頌屈原美德的祭文。數百名學童齊聲朗誦屈原的作品《橘頌》,孩子們稚嫩而有活力的誦讀聲,讓整個屈鄉充滿朝氣。隨后各參賽龍舟隊的領頭人扛著龍頭向屈原牌位(或塑像)祭拜,然后是眾人依次叩首焚香,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如今,“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也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不少游客都向往到秭歸和屈原故鄉人一道過原汁原味的端午節,品味傳統文化的底蘊,寄托對屈原的無限情思。
湖北其他端午習俗
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場面壯觀。武漢東湖每年都會舉辦東湖端午文化節和湖北龍舟大賽,屆時將有上百支參賽隊賽龍舟,對這類活動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前往觀看。
在武漢,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有品吃松花蛋及咸鴨蛋的風俗,招待客人,必有一盤松花蛋拌豆腐或咸鴨蛋炒蠶豆的菜肴,如果看望親友,會提上一提松花皮蛋或是油黃鴨蛋作為禮物。
端午出游推薦:別樣風情
除漢族之外,滿、蒙、藏、苗、彝、畬、錫伯、朝鮮、土家、達斡爾等28個少數民族也過端午節。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29個民族過端午節的習俗多種多樣。
端午節這天,除了漢族舉行多種盛大的慶;顒油,少數民族風俗也各有特色,滿族的忻福禳災、水族的吃素避災、納西族繞扎“續命線”、傣族的粽包傳情、藏族的采花祝福以及彝族楊梅會對歌等各種慶祝活動風俗各異,精彩紛呈。
水族端午節
水族有吃素的習俗。據傳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地區,在此開荒種地,創家立業。某一年的秋后,遠祖的四個兒子來探望,遠祖上樓取肉款待他們時,不慎失足墜樓而身亡。自此以后,水族從端節的第一天開始,只準吃素,直至端節結束后才能吃葷。
傣族粽包節
粽包節流行于今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區,夏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在村邊樹下圍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擲給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雙雙到附近僻靜處談情說愛,至日落西天時才離去。
納西族端午節
納西族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棗糯米飯,喝雄黃酒。門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兩根大麥穗。長輩要給十五歲以下的孩子繞扎五色棉線,稱“續命線”。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骯。續命線需戴一月的時間,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節最后一天才解下燒掉。節日里,集市上還擺設藥攤,出售各類名貴藥材。婦女們則繡織小香包、小錢包、布娃娃、扇套、筆套等手工藝品。
普米族轉山會
亦稱“繞巖洞”,流行于今云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人居住區,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當地普米族群眾視獅子山為女神,且為最高保護神,認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給人間以幸福與平安。是日,人們身著盛裝,攜帶食品,聚集在瀘沽河畔的獅子山下,唱歌跳舞,騎馬射擊。無論相識與否,人們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機會談情說愛,結識情侶。婦女們祈禱山神,希望多子多孫。老人們還去山洞中燃燒樹枝,熏走鬼邪。所有前來趕會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萬事如意。
滿族端午節
滿族過五月端午是為了忻福禳災。相傳很久以前,天帝派人下凡體察民情。五月初五,天帝的使臣扮成賣油翁吆喝道:“一葫蘆二斤,二葫蘆三斤。”大家爭先搶購,只有一個老頭不僅不買,還告訴老翁賬算錯了。等油賣完,者翁尾隨那個不買油的老頭,說:“你是好人,今天晚上瘟神降瘟災,你在自己房檐上插上艾蒿,可以躲過瘟災!崩项^聽后就挨家挨戶告訴所有的人,家家插上艾蒿,瘟神無法降瘟災,人們都得救了。五月端五滿族講究房檐上插艾蒿以防病,還講究到郊外踏露水,據說用這天的露水洗臉、頭和服,可以避免生瘡癤、鬧眼病。
神仙坡節
彝族、仡佬族、漢族等民間節日,流行于貴州省納雍縣和水城一帶,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代時,當地有一位叫木達的小販,他買賣公平,不欺不詐,而且有一副成人之美的好心腸。在小販差一天就一百歲的那一天,他通知周圍四十八個村寨的各族青年人到今天的神仙坡上集中,為青年人穿針引線物色對象。后來便乘白鶴慢慢升天而去。以后人們便把這個地方叫神仙坡。每年這一天,人們都集中到這里來,紀念這位成仙的老人,并歌唱娛樂。后便形成神仙坡節。屆時,‘各族青年男女從四面八方聚會納雍和水城交界地的神仙坡,舉行吹蘆笙、賽馬等娛樂活動。
彝族楊梅會
流行于云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新民區一帶和峨山彝族自治縣高魯山一帶,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很久以前,有個道人路過高魯山一帶,在山路旁種下一片瓜,并在瓜地邊撤下一把細米。后來,瓜藤變成了山脈,瓜果變成了村寨,細米則變成了楊梅。這里的人們便守著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傳。到農歷五月初五楊梅熟透的時節,人們便聚會到山上,一邊采摘楊梅,一邊盡情歡樂,以表對那位道人的紀念。這一天,人們除采摘楊梅,小伙子和姑娘們還聚集到一起,進行對歌和跳蘆笙舞等娛樂活動。一些小伙子和姑娘通過對歌交往,往往結下百年之好。
彝族都陽節
流行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時間在農歷五月初五日。傳說古時有一年天氣炎熱,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們驚恐萬分。江邊的漢族兄弟聽說后就把端午節采的菖蒲、艾葉和雄黃送上山,用藥給老人洗瘡,用雄黃酒給阿依擦身,不幾天,人們的病全好了。后來,彝族人備了厚禮下山感謝漢族兄弟。漢族人告訴他們說,端午節的草藥能治百病,還能邂邪。從此,彝族也過起了端午節。因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彝語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將端陽節叫做“都陽節”。節日這天,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要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還要包好粽子,帶上酒和培培肉,到風光秀麗的山間草坪,進行摔跤、跑馬、斗牛、斗羊、跳舞等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