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報濟南消息“荷花是濟南的市花,但是現在濟南市區成規模的荷花越來越少了,荷花都去哪里了?”一段時間以來,有市民反映,荷花作為濟南“市花”近年來似乎越來越少了,在城市中的體現并不明顯,并建議濟南該恢復“蓮藕文化”。近日,記者采訪中獲得了有關部門相當積極的回應——濟南將重塑“蓮藕文化”,讓“市花”更加名副其實。
近日,濟南市城市園林綠化局黨委書記、局長韓永軍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到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接聽電話,其中就有匿名市民提出,其查閱資料后發現,大明湖在解放后,人民政府征購湖田為國有,并疏河浚湖,鏟除田埂,凈化湖面,植物種植面積逐漸減少。1971-1973年,又大面積清淤挖湖,深度達2-4米,除歷下亭南豐祠南側稼軒祠西側保留八公頃淺水區外,其它地方不再適宜水生植物種植。
此情況是否完全準確先不提,而本報也曾經接到過市民來電,反映感覺荷花作為濟南“市花”,確實越來越少了,“現在濟南街頭也有荷花了,能看出來濟南在為此努力,可是大明湖里的荷花確實是少了。”也有市民提出,濟南除了應該恢復荷花在濟南的數量,更應該在此基礎上讓“蓮藕文化”重現。
記者了解到,市民提出的建議,其實園林部門已經在計劃之中,而活動中市民的建議也得到了積極的回應,“我們將把建議轉至大明湖風景區管理處,在下一步的景區建設和改造中充分考慮您的建議,突出蓮藕文化。謝謝!”“大明湖景區歷來比較重視咱荷田以及荷文化的建設。”記者也從大明湖風景區管理處證實了該情況,近期他們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邀請專家展開專項會議,探討如何更好地讓荷花在大明湖生長,并在此基礎上突出蓮藕文化,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王東青告訴記者,“今年我們也是把原有荷花的復壯以及荷田面積的增加作為重點工作之一開展,“去年我們大明湖景區一方面通過回填土,還有增加防浪網,增加荷花的品種,增加荷田面積;一方面對原有荷花進行復壯,希望通過未來的工作,讓大明湖逐漸恢復原來‘一城山色半城湖、四面荷花三面柳’這樣的自然景觀效果。”本組撰稿 記者 梁賡
延伸報道
泉水冷,湖水深, 致使荷花少了生長環境
1965年,荷花占了半個大明湖大明湖現存荷田7000多平方米
不少市民感覺現在大明湖里面的荷花少了,至于少了多少并沒有特別明晰的概念。昨天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現在該景區內荷田面積約有7000多平方米,比鼎盛時期少了不少。很多市民都對大明湖里的荷花非常有感情,也非常關注,其中有不少人問,為啥咱大明湖里的荷花少了呢?“1986年濟南把荷花定為濟南市的市花,然而在濟南市市區里面,能夠具備自然條件,大面積觀賞荷花的地方也就只有大明湖了。”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王東青告訴記者,目前大明湖景區內荷田面積約有7000多平方米,“確實比建園時少了”。
記者也輾轉聯系到了退休的老園林職工徐家茂老人,他告訴記者,“過去這個大明湖啊,就是湖民種藕的地方,那個時候是一片荷花,在水道里面劃船。1965年香港的一個電影制片廠拍了個大明湖的片子,那時候荷花還能占到大明湖的一半。后來就沒有這么多了,原因主要是挖湖挖的,水深了就不適宜種藕了。”“大明湖擴建完成之后,因為局部的水域比較深,再加上泉水涌入的比較多,匯集量比較大,整個的水溫比較低,不利于荷花的生長。因為它喜歡高溫高濕,而且不喜歡土層比較淺。荷花它是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污泥,就得有泥土,水太深葉子頂不上去,就無法呼吸。”王東青向記者解釋了為何大明湖內的荷花會有所減少的原因。
王東青進一步表示,大明湖是純正的泉水湖,夏天水溫提不上來,不利于生長,“所以我們就在岸邊比較能夠適合它生長的地方,去年也進行了回填土,讓土層厚一些,另外需要讓‘生土’變成‘熟土’,更利于荷花的生長,所以說植物的生長需要符合自然規律,需要一定的時間逐步恢復,所以這幾年園林局和我們專門成立了課題組,專門研究這些問題。”
此外,對于荷花“復壯”問題,有些市民不太明白,記者了解到,有些荷花在水溫上不來的情況下,長勢比較弱,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讓其更好的生長,有更好的景觀效果,而且自己也能夠實現繁殖。
“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舫穿藕花”
荷花盛時, “明湖踩藕”有望再現
商報濟南消息除了讓“市花”更多地出現在濟南,市民們還比較關心一點,那就是在荷花數量增加的基礎上,傳統的回憶、文化的延伸也能夠做足。記者了解到,其中很多市民都提到了濟南的“蓮藕文化”。
大明湖內有一“藕神祠”,安安靜靜地坐落于景區北側一隅,院內一對牌匾吸引了記者的注意,“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舫穿藕花。”市民何先生告訴記者,明湖藕被老濟南雅稱為“白蓮藕”,它肉肥質嫩,塊大脆甜,嚼后無渣,舊時湖民們將它當作一種時令水果賣給游湖的游客,“真是入口即碎,既涼滋滋的,又甜絲絲,還帶著一股荷葉的芳香,真是無比愜意。現在很難吃到大明湖里面的藕了。”“原來都說藕斷絲連,但是大明湖的藕是白蓮藕,脆而沒有絲。”大明湖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王東青說,“另外老濟南家里有人來做客的時候總要上盤蓮藕,又當水果吃,又通氣,說明人有情有理。”
此外,“明湖踩藕”也是濟南傳統民俗。過去濟南的人們采摘蓮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腳踩。下水踩藕的藕客也就成了一種職業。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市民們也期盼著,明湖藕和“蓮藕文化”隨著荷花的增多而再度閃亮。“大約是07、08年,有過踩藕活動,這兩年客觀條件不允許了。”昨天記者也將此問題咨詢了大明湖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會在整個荷田數量多、長得壯的情況下,逐步展開相關活動,能讓老濟南人回憶起正宗明湖藕的味道。”
泉城的的荷花文化氣息由來已久(資料片) 記者劉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