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關將至,忙活了一年的人們終于可以坐下來敘敘家常了,不過,也有不少人緊鑼密鼓地忙活了起來。海陽大秧歌從明初一路演繹至今,已有600年歷史,頗具鄉土文化氣息的海陽大秧歌還曾獲得國際比賽金獎。
斗場講究“三出三進”大禮
今年已經85歲高齡的海陽人王瑾兆曾是海陽市文化館館長。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已經步履蹣跚,但說起海陽大秧歌來仍是激情澎湃。
在海陽大秧歌里,最講究的是“禮節”二字。如果兩支秧歌隊碰頭了,就一定要行三出三進的大禮。所謂三出三進,就是兩支秧歌隊分別前進三次,再后退三次,每次要向對方表達禮節。當然,每一次進退不僅要表達禮節,也要互相盡展絕活,亮出看家本領,就是所謂的“斗場”。
在王瑾兆的記憶里,有一次特別難忘的斗場。那一年,一支集合了全國不少表演藝人的考察隊來海陽考察海陽大秧歌。王瑾兆商量大家伙,得用三出三進的大禮迎接考察隊,不管對方怎么接,海陽人得盡到禮數。考察隊一到海陽,火熱的海陽大秧歌就迎了上去。看著秧歌表演者們一次次有秩序的精彩表演,考察隊里的專業舞蹈演員也耐不住性子,隨手拿起了手帕,配合著秧歌鑼鼓點兒即興表演起來。雖然不是秧歌對秧歌的回禮,但都是高級別的表演。一來一往中,雙方使出了渾身解數,民間秧歌和專業舞蹈家們在這樣的藝術碰撞中,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回純粹的藝術交流。
從前男扮女,如今女扮男
明清時,扭秧歌的只有男人沒有女人,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扭秧歌的男人是要有武術基礎的,才能耍得風生水起。王瑾兆說,他很懷念舊年月里的秧歌,說蹲下就貓到最低,說跳起來就如彈簧一樣,氣勢如暴風驟雨般。
但現在很少有武術基礎的人來扭秧歌了,更多的是女人在扭秧歌扮男角,多了優美的身段,但少了些陽剛氣。
1959年,煙臺市舉辦全市群眾文藝匯演,當時煙臺市群眾藝術館的工作人員到海陽挑節目,負責文化工作的王瑾兆有些犯愁,他手里并沒有現成的節目可以演。他靈機一動,想到了秧歌,就對工作人員說:“俺們就有個秧歌,您看看能行不?”
王瑾兆臨時湊了幾個文化館的同事,又拉上幾位村民,在村子里敲鑼打鼓就扭了起來。這一扭,可樂壞了群藝館的工作人員,就要這個原汁原味的節目。從此海陽大秧歌一路舞到了濟南、北京以及全國各大都市。1980年,海陽大秧歌這一地道的鄉土藝術登上了國家最高舞蹈學府,成為北京舞蹈學院民族舞系學生必修課,并先后獲得國家級各類獎項30余項。1994年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上,應邀參加的海陽大秧歌以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樸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這次國際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
2006年,海陽大秧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訊員 孫衍湖 本報記者 劉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