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3月22日電 (劉存宏 郭永波)近年來,山東省沂南縣立足“紅、綠、古、泉”四大資源特色,積極實施“文旅興縣”戰略,打響了“智圣故里、紅嫂家鄉、溫泉之都、休閑勝地”特色旅游品牌,打造了政府主導、文旅融合、統籌城鄉、全域發展的文旅產業發展“沂南模式”,有效帶動了縣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目前,全縣已建成開放4A級景區3家、3A級景區3家,成功爭創省級旅游強縣;2012年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49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2.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3.6%和44.3%。
政府主導、市場開發,打造旅游精品項目
探索實施“政府主導+市場開發”模式,即政府重點負責產業定位、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啟動投入等方面的宏觀掌控,市場按照“競爭擇優”原則,自主解決景點打造、運營開發、收益分配等操作層面的問題,開發符合旅游市場需求的精品旅游項目。一是高點定位。先后邀請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知名機構,對諸葛亮文化旅游區、智圣湯泉旅游度假村、竹泉村旅游度假區、沂蒙紅色影視基地等景區進行規劃設計,做到景點在開發理念上領先,在空間布局上獨有。二是精心建設。堅持“用一流的建設落實一流的規劃”,抓好重點旅游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景區開發檔次、配套設施建設水平,把文化旅游項目做成精品。三是細化管理。聘請專業人員進行現代專業管理,杜絕“莊戶經驗”、粗放管理。著眼于培養本土人才,堅持專業性選拔、大密度培訓、經常性教育、市場化獎懲工作機制,建立數量充足、適應需要的專業管理人才隊伍。
文旅融合、發揮優勢,增強旅游品牌效應
堅持文化研究與旅游項目開發相結合,著力打造文化旅游四大特色品牌,形成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資源共享、共同提升的良性發展格局。一是打造“紅色精神”文化品牌。投資 2.6 億元開發建設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形成了“古縣城”、“古山村”、“山鄉夢工場”等影視拍攝功能區。整合明德英紀念館、沂蒙母親王換于紀念館和沂蒙紅嫂紀念館等,建成全省黨員領導干部黨性教育基地。二是打造“綠色生態”文化品牌。利用古村生態和民俗資源,發展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休閑旅游,將竹泉村旅游度假區打造成具有顯著沂蒙特色、泉鄉個性、竹鄉景觀、農家風情的北方沂蒙山鄉綜合性旅游目的地,被授予山東省首批“逍遙游”示范點、國家AAAA級旅游區。三是打造“溫泉養生”文化品牌。利用地熱資源,吸收漢代文化、三國文化和諸葛亮文化等元素,建設智圣湯泉旅游度假村,成為江北規模大、功能全的大型綜合性溫泉度假村。引資改造提升山東頤尚溫泉,啟動總投資20億元的小松山溫泉開發項目。四是打造“漢風古韻”文化品牌。依托諸葛亮出生地和漢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建成諸葛亮紀念館、諸葛宗祠、諸葛亮文化廣場、諸葛亮城和十里漢街等“亮點工程”,成功打造了沂南“智圣故里”的品牌形象。
統籌城鄉,綜合推進,完善旅游產業體系
一是統籌搞好城市創建。高起點謀劃旅游產業和縣域發展,成功創建了省級旅游強縣和省級園林城市、省級衛生縣城、市級文明城市。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創六建”工作部署,計劃用5年時間爭創省級文明城市,建設國家雙擁模范縣、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旅游強縣、省級歷史文化名縣、省級生態文明縣。二是開展城旅一體建設。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積極推進城旅融合發展,其中在舊城改造中規劃建設漢街、諸葛亮文化城,在新城建設中規劃城市休閑街區、旅游體驗區和溫泉休閑度假區。三是打造城鄉一體空間。在旅游空間上實施三級聯創,把旅游強縣、旅游強鄉鎮、旅游特色村三級行政性旅游經濟模式整合在一起,構建城鄉一體旅游格局。四是帶動發展農村經濟。通過旅游帶動農民就地就業、農業就地轉型、農村就地致富。旅游休閑產業實現城市消費直接下鄉,促進城鄉經濟文化交流。
全域發展、輻射帶動,擴展旅游覆蓋范圍
一是旅游空間的全縣域模式。啟動“五年行動計劃”,建設“一核四帶四大綜合體”全域旅游空間格局,即以沂南縣城為核心;建設北部生態觀光休閑帶、沂河綠色農業度假帶、汶河漢風古韻休閑帶、山地紅色文化體驗帶;建設鄉村休閑旅游綜合體、紅色文化休閑旅游綜合體、漢文化休閑旅游綜合體、溫泉休閑旅游綜合體。二是景觀建設的全區域特色。根據打造富強美麗和諧新沂南的目標,全力建設現代田園城市,把沂南建成大花園、大果園、大家園。其中,北部生態景觀帶連接了竹泉和常山,將成為原生態的沂蒙生態旅游示范區。三是產品開發的全時域功能。開發鄉村、溫泉和文化體驗旅游,彌補北方旅游季節性缺憾,破解冬季旅游過淡的現象。其中,竹泉過大年、沂南泡溫泉實現了旅游的季節性突破,達到了鄉村旅游無淡季效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