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爭創“愛民固邊模范縣”的契機,本報聯合煙臺市邊防支隊推出系列報道“走讀長島”,帶您了解長山列島戍邊人、海島生態環境守護、海島民生、特色經濟發展,以及邊防官兵的苦樂生活。今天推出第四篇——經濟篇,給您講一講長島“漁家樂”的發展。
出生海島,耕海牧漁成為島民們祖祖輩輩營生的一種手段。近年來,隨著海洋漁業資源的衰減,島民們也開始尋求新的生活方式,從打漁轉向旅游度假,“漁家樂”成為海島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產物。
去長島游玩,對于很多游客來說,不住一住“漁家樂”,睡一次漁家炕,吃頓漁家飯,似乎枉費此行。“漁家樂”,作為漁業與旅游業交叉的一種新型產業、以“住漁家屋、吃漁家飯、做漁家活、享漁家樂”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旅游應運而生。
據長島縣邊防大隊隊長王斌介紹,長島縣城共有“漁家樂”旅館500余家,分布在各個漁村。“漁家樂”產業已逐漸成為長島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直接影響居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長島,長久以來被喻為“海上仙山,人間仙境”,是休閑、旅游、度假的絕佳勝地。每年慕名前來旅游觀光的游客多達150余萬人,給島上“漁家樂”家庭旅館帶來了無限商機。
“最早的漁家樂,應該起源于上世紀90年代末,在附近的王溝村。”武太興是長島縣南長山街道辦事處黑石嘴村人,在2002年時,黑石嘴村也開始出現了這種新東西,目前,已發展成為建筑風格統一規范的“漁家樂”村莊。
一種新事物的出現,總是在摸索中前行。由于“漁家樂”具有規模小、分布廣和不易管理等特點,特別是在長島局部開放后,“漁家樂”將可能接待外國游客,給特種行業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
為此,當地邊防派出所從各漁村的實際出發,推出了“委托式管理”新模式。即每村成立一家“漁家樂管理中心”,購置電腦,安裝系統,指派專人負責對“漁家樂”的住宿旅客進行統一登記、統一錄入,方便公安機關掌握旅客住宿信息,也保證了游客的安全。(方毅 韓磊 秦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