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蛤蟆水餃的典故:
典故一:
石蛤蟆水餃,20世紀30年代初博山人石玉璞所創。石玉璞原來只經營酒菜,靠薄利多銷起家,后增添水餃。石家水餃餡多、肉多,肥而不膩、香美可口。吃水餃時,外帶椒湯一碗(用煮水餃的湯,加醬油、醋、胡椒面和青頭配制而成),順應了原湯化原食的地方民間食俗,很受食客的歡迎。40年代初期,石家水餃已相當出名,生意越來越興隆,從而引起其他飯鋪的嫉妒,給石玉璞起了個外號叫“石蛤蟆”。意思是蛤蟆跳到熱鏊子上,待不了多久就垮臺。石聽到后出錢請客,席間拱手懇求鄰居們不要再叫這個外號,但結果適得其反,石蛤蟆睡覺的名聲反而更大了,飯鋪生意更加興旺。1983年我國著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教授到博山品嘗“石家水餃”后,贊不絕口,揮毫書就,“博山風味推第一”七個大字。
典故二:
據說石蛤蟆水餃因一個人而得名。這人叫石光文,是個遠近聞名的孝子,為人非常敦厚善良。開了這座水餃店,因為選料貨真價實、買賣童叟無欺,而生意日隆。因此人個子矮,背駝,長著一個蛤蟆像,人稱“石蛤蟆”,久而久之,“石蛤蟆”不再是人稱,而是水餃的別名了。因此人靠河而居,人們說他是,石蛤蟆、石蛤蟆,靠河而發家。
品味名吃:
石蛤蟆水餃在博山非常有名,它制作精良,餡料考究,加工細致,造型如一個元寶。石蛤蟆水餃有兩大主要特色,首先是皮薄,面皮厚薄均勻,煮熟后,餡子透過薄薄的餃子皮清晰可見;其次,餡大,用肉肥瘦比例得當,用料考究,海米、木耳、香油多而出味,外加蒜黃或者韭菜,味道鮮美而醇厚,肥而不膩。
另外,下水餃的技術也有獨到之處,水餃入鍋后,火候掌握得法,在鍋里不破皮,盛盤后不粘連。外加一碗配有小料的熱餃子湯,就是所謂的“原湯化原食”,食客們邊吃邊喝,感覺十分熨帖。
名吃做法:
拌餡:根據您的口味習慣,可以用各種餡料,與您平時包水餃的餡一個做法。不同之處:如是肉餡,則請選擇肥瘦3:7左右的五花肉,并剁成細餡。剁餡時,須以快水刀快剁,中間不要停頓為好,剁好的肉餡要攪餡----一般每一斤肉餡要加煮肉或者煮骨頭的“高湯”,或者雞湯2-3兩,用筷子順一個方向攪拌,要攪到餡子有“勁”方可。
搟皮、切皮:主要的區別還是水餃皮。面和好以后,大塊面團象搟面條一樣搟法,要搟薄。搟好以后,撒一層面粉,然后對折,再對折……折疊成八公分左右的長條(也象切面條),然后切成八公分寬的段。把切好的面皮段打開,一層一層的疊好(注意:面皮之間一定要撒面粉,以免面皮粘連),再切斜刀----一左一右的把面皮切成梯形,使之形成大端八公分,小端5-6公分,長度八公分左右的面皮。
包制:一手托面皮,大端在上。水餃餡放在小頭,然后從小頭向大頭卷起,把餡包住,兩手手指托住水餃,拇指在上,用力捏緊水餃兩邊(注意不要捏的太寬),然后由后向前把水餃圈過去,對住兩頭,捏住,使之形成“菱角”的形狀,即可。
這種包法,由于水餃皮是均勻的薄皮,又不出現寬厚的硬邊,所以特別好吃。食用時,盛盤,不要帶水?梢哉衬矚g的佐料食用。,一般是醋、蒜什么的。也有用煮水餃的湯加上胡椒、鹽、味精、香油、香菜末等做成“餃子椒湯”的,味道特別好。
(出自:聚福隆齊魯風韻 作者:可以品嘗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