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的手是不是有魔力了?”17日上午,在泉城廣場的“盈谷鯨”無人便利店里,二年級小學生劉以臻發出驚嘆:她的手一碰到出口處的玻璃門,門就自動開鎖。但其實她不知道,真正起作用的是她手中商品上的標簽,天線感應之后通知云端:商品已結賬,可以開鎖。
這就是科技的魅力,濟南版無人便利店面世一周,逐漸成為學生的科普基地;各類企業、資本也慕名來考察;政府職能部門也在探討,這怎樣解決拆違拆臨后的“買菜難”問題……

學生的真心話:改變生活的科技最牛
16日是濟南版無人超市正式面世后,面臨的第一個周末。無人店負責人蔣從輝稱之為第一次“大考”,原因很簡單,已被持續關注一周,肯定很多人要趁著周末來體驗,因此,他特意加大了備貨量,以防出現缺貨尷尬。
然而,令蔣從輝沒想到的是,來客主流會是孩子,不僅有家長帶著來的,還有學校組團來的。“原來以為像‘無人便利店’這種東西,大人才會關心,但沒想到孩子們更關心,班里的幾個科技愛好者,天天央求要一起來,這不就來了。”歷城六中老師王娟說。
在大多數時間里,只有15平方米的無人便利店都擠滿了人,其中孩子占相當比例,問這問那,不絕于耳,比如“它怎么知道我拿了什么東西”“它怎么知道我要出去”……管理方也不限制人數,只是在現場維持秩序,他們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通過人多發現問題,然后改進。
“來之前,以為是高科技,會很復雜,而且商品價格會很高。”心直口快的五年級小學生黃浩宇說,但參觀完之后才發現,沒那么復雜,商品價格不但不高,比周邊一些攤點賣得還低,一瓶可樂只要3元,跟大超市一個價。
這就對了,在科技迷黃浩宇看來,真正的高科技應該是拉低成本、改變生活,而不應該是高高在上、少數人獨享。因此他崇拜“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干著最樸實的科學研究,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卻貢獻巨大。
市民的追捧度:體驗人群“1分鐘進1個”
“太神奇,太棒了。”體驗完無人便利店后,古巴小伙尤斯迫不及待地向記者講述他的感受:他曾去過歐美多個國家,從沒見過這種無人值守、不用現金交易的便利店,中國讓人不可思議。
讓人不可思議的還有今年67歲的張女士,她在店內拿了包果丹皮,出門后又找回來問:“微信怎么只扣款八塊錢,我記得支付頁面價格是八塊一啊,是不是少付了1毛?”
“這就是濟南人的素質,絕不占人一分便宜,系統又不是人,扣款怎么可能會出錯?”蔣從輝說,就是這些善良純樸的濟南人,讓無人便利店面世一周創造了不凡業績。后臺大數據顯示,從9月11日11:00到17日11:00,微信公賬號關注數12453個,注冊用戶數3182個,共產生了2927個訂單,銷售額26137.3元,日均3733.9元,是普通便利店日銷售額的3倍。關鍵是,這種無人店不需要營業員值守,純利潤更高。
無人店不同時段的開門次數,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泉城廣場的客流。大數據顯示,從5:00 開始,開門次數逐漸增加,一直到12:00-13:00之間,達到一天中最高峰,1個小時的時間里,開門58次,接近1分鐘1次。從消費者付款方式來看,80%用微信,19%用支付寶,1%用盈谷鯨自己的APP。
資本的嗅覺:城建集團都來求合作
普通民眾從興趣點出發,體驗著無人店的快捷、智能,各路資本、企業則從中看到了商機,紛紛來考察尋求合作,意圖改變目前商業模式、商業形態存在的種種痛點和弊端,濟南城市建設集團(西城集團、濱河集團合并組建而成)便是其中之一。
城建集團旗下有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山東西聯動力,原來做線上銷售,后來發現獲客成本越來越高,又開始發展線下實體,具體來講就是利用其在長清大學城的優勢,發展大學生創業,比如一些宿舍樓長、舍長兼職賣東西。
“攤子倒是鋪開了,但也存在問題。”西聯動力相關負責人劉先生說,創業者大部分是大學生,平時還得上課學習,很難全天候服務;另外,宿舍空間非常狹小,商品擺放不開。
“如果在大學里放上這種無人便利店,很多問題就解決了。”蔣從輝說,比如店里可放3000多件商品,解決了宿舍空間有限問題;又比如24小時營業,解決了無法全天候服務問題,創業者只需要拿出業余時間,維護正常運營即可。
另外,上海、煙臺等地的大型商貿企業看到濟南版無人便利店后,也專程前來考察。“一些人提出個性化定制無人店外觀,一次可以發展數百家店。”蔣從輝說,還有一些風投機構,準備注資他們這家企業。
另外,商品供貨商也從中看到商機,尋求為無人店供貨。“這些合作方,我們都在接觸。”無人店技術提供方——山東盈谷網絡科技公司董事長柳華瑋說,不過眼下最要緊的是盡快完成測試,然后改進,讓無人店可以低成本復制運營。
政府的民生賬:探討無人店里賣“生鮮品”
無人便利店火了,各政府職能部門也把目光投向了這里,他們在探討,這種新事物、新技術、新模式,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傳統商業,進而促進商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
不過,看到“詩和遠方”的同時,濟南市商務部門更把目光投向了當下,希望這種新技術能“解燃眉之急”,比如一些社區菜市場、便利店由于是違建,被拆后經營者退出,給人們生活便利性帶來一定影響。
“當然,市民也可以到大型超市去購物買菜,但是大超市數量畢竟還是相對較少,也不方便。”濟南市商務局相關人士說,真正要方便,還是得發展深入社區的便利店,人們下班回到小區門口,買了菜就可以回家做了。
在柳華瑋看來,通過改造后,無人便利店完全可以承擔起這一責任,解決人們“買菜難”問題。舉例來講,未來技術成熟后,無人店發展到一定數量,就可以招標社會上有資質、有實力的供應商,統一供應蔬菜、肉類等生鮮品。
“這種生鮮品一定是加工好的,比如菜都摘好了,洗干凈了,肉也都切好了,回家就可以下鍋炒著吃。”柳華瑋說,集中配送還有一個好處是,產品出現問題可追溯,食品安全有保障。
濟南華聯集團執行總裁陳錫忠表示,把生鮮品加工成半成品或預成品,在老百姓家門口銷售,一定是未來發展趨勢,畢竟,現代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不愿意把時間花在摘菜、切肉等相對低級的勞動上。
事實上,在南方一些發達城市,這種做法已經推廣開來,下一步要做的是如何降低成本,讓更多人接受,發展無人店便是方法之一。
原標題:風口上的無人便利店:學生當科普基地 資本當淘金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