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初試將于12月22日至23日進行,河南省教育廳于前車之鑒下“未雨綢繆”,近日發出通知,嚴禁高校人員參與考研輔導活動,并要求各高校在研究生考試期間加強對教職工和學生的管理,嚴防他們參與替考、“助考”等舞弊活動。
其實,早在2004年教育部辦公廳就發布《關于嚴禁研究生招生單位舉辦考研輔導班的通知》,2012年教育部重申禁止高校任何部門和工作人員舉辦或參與考研輔導活動,嚴禁社會培訓機構進入校園進行考研輔導培訓的招生宣傳和組織活動,今年教育部發布的《2019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又明確規定:嚴禁招生單位內部任何部門和人員 (包括在校生) 舉辦或參與舉辦考試招生輔導活動。
有人說:“重要的話說三遍!”竊以為,在“考研作弊”上絕非如此,似透露出教育部門的一種心態:“我們已經再三強調啦,你們自己掂量著辦吧!”
此等無奈心態是教育部門面對“考研作弊”束手無策之余的一種“例行公事”甚或“走過場”。
對此,有教育學者對癥下藥提出:“除了讓參與作弊者付出更高代價外,還需要降低作弊的‘收益’。錄取不能單看一次考試的成績,還要嚴抓研究生培養,提高研究生淘汰比例。”
學者內行的教育眼光是頗為敏銳的,但還想補充一下:治理“考研作弊”必須分清源流!
那么,“考研作弊”的源頭在哪里?
據媒體披露,某一線城市某重點區正式頒布了18個關乎教師發展的文件, 其中規定小學、幼兒園教師取得研究生學歷(學位)的,區教育局一次性獎勵8000元。這是個全國性的各行各業的“縮影”,于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教育成了名利場。而這些“蓓基·夏潑”們又大多趕上了一個教育大躍進的時代:技校變中專、中專變大專、大專變本科,學院變大學、師范大學變綜合性大學,教學型大學變研究型大學……沒有本科“三分三”之功底,竟然敢上研究生之“梁山”……不弄虛作假成“李鬼”才怪呢!
楊振寧曾對國人喚他博士而不以教授名之頗有微詞。筆者初聞不勝驚訝,細作思忖啞然失笑。楊先生不高興的原因在于——
一則:博士為學位,乃學歷之頂;教授為職稱,乃學力之巔。二則:當時我國在校博士生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年產量超過美國,成為事實上的世界最大的研究生學歷“批發商”。三則:“專科不如狗,本科滿街走,研究生還可抖多久”的坊間戲言傷自尊。
古人善用比喻,將平凡抑或平庸者喻為“燕雀”,將國家喻作“大廈”。如《三國演義》第一百三十回《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斗陣破鄧艾》有道:“珝自蜀中歸,吳主孫休問蜀中近日作何舉動。珝奏曰:‘近日中常侍黃皓用事,公卿多阿附之。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休嘆曰:‘若諸葛武侯在時,何至如此乎!’”每讀這段文字,不免傷感于時勢與英雄、英雄與時勢之輪回之際,臣服于“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這一比喻的絕妙與貼切。
看來,治理“考研作弊”亟需解決一個認識問題——
“大廈”每每是“勾心斗角”的,唯因多層次多側面紛繁復雜,才謂其“大廈”;國家亦然。而國家的復雜,就決定了作為相適應的方方面面的人才也應是有梯度的。技校生、中專生、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相對于不同的領域來說,都是人才。熱衷小教甚至學齡前之幼教高學歷,說明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正在遠離實用主義,喪失針對性,破壞了國家教育與人才的“金字塔”結構。
瀏覽國際新聞曾見到的一件頗似“人咬狗”的新鮮事:據共同社日本大阪消息,負責垃圾回收處理的大阪市環境局的3700名職員中,大約有200人隱瞞自己的大學或大專學歷,謊稱“高中畢業”而被錄用,他們將面臨著被辭退的危險。
日本在用人上所崇尚的“經濟學”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考研作弊”的源頭在于用人的“好大喜功”或曰“好高騖遠”而引發的有違教育規律的“研究生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