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八月,又是一場超級強降雨,去年的“溫比亞”降雨已經是百年一遇的極限降雨,今年的“利奇馬”不折不扣讓東營人馬上迎來了第二個“百年一遇”。東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以去年的積水點為工作重點,積極準備,找不足、補漏洞。今年的“利奇馬”暴雨,作為老城區的西城排水能力已經大步提升,“看海”正在成為過去時。
本報記者 崔立慧 段學虎 通訊員 呂超倫
增強體質 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先行
排水管線暢通與否,直接影響城市的排水能力。為此,東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積極推進中心城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目前,東營區共有雨污排水管線648公里,其中雨水管線433公里、污水管線215公里。正是這套埋在地下的、看不見的系統,掌握著此次東營區安全度汛的關鍵。

完善市政雨污管線,是強化主干;完善小區單位內部排水管線,是修復末梢;完善排水泵站設置,是打通城市防汛有效運轉的任督二脈。城區積水點改造,則是將城市防汛長期存在的病灶一一祛除。
東營區通過封堵混流點、疏通維修老舊管線、完善內部雨污管線配套等方式,改善小區單位內部排水條件,共計改造442處排水單元。完善西城市政雨污排水管網配套。對老舊管線進行清淤維修,共疏通39條道路,102公里雨污管線;逐步完善市政道路雨污雙管網體系,讓雨污水互不干擾、各行其道。新建23條道路雨污管線59公里,并設置沿河雨排閘門及監控設施,嚴控不達標雨水直排河道。

改善城區泵站排水體系。改造提升西二路南等8座現有雨污泵站,更新排水泵及配電設備。計劃新建6座市政雨污泵站。目前,太行山路南雨水泵站已投入使用,為本次耿井片區的排水,提供了極大幫助。
對西城容易積水的路段進行排水設施改造,通過管線清淤,增設排水管線、排水溝渠,安裝排水泵站等方式,加快道路積水消退。西城共改造24處積水點,其中10處由東營區實施,目前已全部完工。本次降雨,各積水點改造路段排水效果明顯。
未雨綢繆 反復推演制定應急預案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用來描述制定應急預案的意義再合適不過。事前推演,根據可能出現的每一種情況制定可行的應對措施,才能在臺風真正到來時心里有譜、忙而不亂。瀏覽這份《東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城市防汛、防臺風應急預案》,你會發現,系統里的每個人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這也是今年東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在強降雨期間防汛的“秘籍”。
成立哪些組別,每個組誰負責,職責是啥,一清二楚。具體到應急處置,什么情況下啟動什么級別的預警,當下將會出現的汛情可能有哪些,緊急情況怎么處置,簡直就是城市防汛人員的一本“飛行手冊”。
遇泵站突發性停電,具備雙電源的泵站,由泵站值班員將供電切換至另一路電源,確保泵站正常排水;不具備雙電源或兩路電源均斷電的泵站,應急設備組立即啟動備用發電機,同時,市政處立即協調供電部門最短時間內修復供電線路。
若路段積水嚴重,各路段包靠人員迅速打開井蓋加速排水,并安裝網狀井蓋和警示標志,安排專人現場守護,根據情況,安排移動泵車排出積水,待積水排除后,及時將原有井蓋復位,確保車輛、行人安全。
早做準備 暴雨來臨前已經留足提前量
“做足防汛準備工作,這為我們以后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樣本。”東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工會主席張建光這樣總結今年東營區的防汛經驗。在臺風到來之前,東營區環衛處對轄區排水不暢的收水口進行清掏,一夜奮戰清掏收水口500余個。東營區園林局提前加固樹木支撐,做好公園水面、道路水系的安全專項檢查,增設安全警示標志,配齊救生物品、排水設施和物資。執法大隊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廣告設施進行即刻拆除或者通知業主進行整改加固;加強對建筑物料占道堆放、違法占道施工等行為的管理,防止占道沙土被雨水沖刷、下水道堵塞等安全隱患。
市政處提前成立應急隊伍,配齊應急物資,準備移動泵車5臺、強排泵8臺、移動發電車1臺、疏通車2臺、編織袋10000個。疏通雨水管線104千米,清理雨水收水口5200余處。“臺風到來之前,我們提前把雨污管網內和城市公園水系降到最低水位。”張建光說,這樣不僅給城市預留了強降雨的“蓄洪區”,也在降雨持續時,給了城市管理部門足夠的應急處置余地。“排空水系的做法值得借鑒,經過一場大雨,這些水系起到了分水的作用,也避免了水系內積水漫溢造成綠化植被的死亡。”
10日,利奇馬帶來的降雨比預計提前了四個小時到達東營。預案做得詳細,準備工作充分,城市防汛工作有條不紊開展起來。暴雨過后,東營區環衛處迅速組織人員投入災后清理工作。清掏清理路面雜物、淤泥;洗刷城市道路;安排車輛清運垃圾240余噸。園林部門也開始對大風導致的倒伏樹木進行重新扶正。
“今年的一些積水點,還將是明年的工作重點,下一步,針對黃河路以北、油田小區等新劃入我們轄區的區域,將繼續進行改造,包括新增設泵站在內的一系列舉措,已經在謀劃當中。”東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應對超級強降雨過程中的好做法,比如提前管網排空到最低水位、制定系統的應急預案等,未來將形成工作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