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山山坳中的李家小學。

  文/圖 孫銀峰 賈亮 侯宗梁 王兆杰

  綿延上百里的魯山山脈隔離了塵世喧囂,也留下了溝壑縱橫的地貌和貧瘠的土地。博山區池上鎮李家小學就坐落在魯山山坳中。因為農民進城務工,這里的孩子越來越少,學校從最繁榮時期的600多名學生到如今只有24名學生,但還是有13名教師堅守在這里。師生比超過1:2的背后,是這些老師們的熱愛與堅持。也恰恰是因為這份熱愛,讓山區的留守兒童得以在距家較近的學校讀書。

  9月2日,新學年開學,本報記者奔赴這處山區學校采訪,記錄他們的開學第一課。同時也去探訪堅守在大山里的老師們,與他們的內心世界對話。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學生很少,但教學體系一點也不能少。在升旗儀式上,老師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向國旗莊重行禮。

  開學第一天,校長喬磊第一個來到學校,將旗桿擦了又擦,準備新學期第一次升旗儀式。

  鹿奉學,距離退休還有不足60天。三尺講臺站了42年,在平凡中奉獻著一生,他將自己的教育生命全部奉獻給了大山。

  趙傳斌,1983年李家鄉考走的唯一一名中專生,少時最大愿望就是走出大山。畢業后卻毅然決然回到這里,執掌教鞭33年。他知道,固然自己需要外面的精彩世界,但家鄉更需要他,更需要他帶著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城里姑娘王鳳把最美好的七年,獻給了大山,獻給了孩子們。她用指尖開啟孩子們的藝術細胞,用溫情把孩子們荒漠般的音樂殿堂豐滿。

  他們是鄉村教師,他們的堅守,點燃了鄉村教育希望之火。他們是喬磊、鹿奉學、周安華、陳維剛、趙炳紅、吳立妹、趙傳斌、韋良山、袁輝、李兵、王鳳、李佳檜、李欣悅。不管還剩下多少孩子,他們知道,泉眼在,希望就在。孩子在,未來就在!

  正如李家小學校長喬磊說:“堅守,讓孩子看到希望。只要孩子在這里,我們就在這里!”

  因為五年級只有7名學生,王鳳讓孩子們圍著自己上課,更加靈活地開展音樂教學。

  鹿奉學在食堂幫廚,即將退休的他把對教育事業和孩子的熱愛寄托在這些鍋碗瓢盆上。

  新入學的一年級新生,第一次在學校吃午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