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向本報反映,位于西四路的井下立交橋附近,不少路邊綠化帶遭到人為破壞,不僅有損城市形象,更有一定的交通安全隱患。
本報記者 曹萌萌 宋永興
宋少雙 王帥
停車點旁綠化帶
路”上不見植被,露出黃土
11月2日,在黃河路南側東營職業學院的公交站牌處,記者看到綠化帶中間有條細長的“小路”。市民王女士稱,為了方便通行,這里被踩踏后,成為了不少市民超近路的“捷徑”。
在這里,有著近十米寬的綠化帶,連接著兩條人行道。道路邊的綠化帶生機盎然,沿著人行道一路都能欣賞美景。但就在不遠處,路旁的綠化帶中出現了一段長約七八米、寬約二十公分的細長小路。“路”上的綠色植物已不見蹤影,露出了干燥的黃土。

附近市民說,由于該路段前后距離較長,為了貪圖方便,不少行人就人為制造出了一條“人行道”。有市民表示,這樣看似方便了,但綠植被破壞,既不美觀又破壞了環境,得不償失。
“我認為,如果不加以制止,久而久之,這種‘小路’會越來越多。”從此處經過的學生小馬說。不少市民希望,大家都能提升自己的環保意識,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愛護身邊的美景。
機動車道旁綠化帶
開辟小道橫穿馬路,很危險
近日,記者在井下立交橋附近看到,有幾處綠化帶被損壞,綠化帶內已被人為踩出多條土路,光禿禿的很不雅觀。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在10分鐘內就有6個人踏過綠化帶橫穿馬路,嚇得過往的司機猛踩剎車。
“我每次經過這些地方的時候都會把車速降下來,因為我知道這一段的綠化帶里有不少口子,很多行人都會從這里過。不光是這個地方,其他路段也有這種情況,每次經過時都得格外小心。”出租車司機張師傅說,像他一樣熟悉路況的還好,但有些司機并不了解情況,看到行人從綠化帶中躥出,能嚇一跳,不得不連續鳴笛。

在記者采訪期間,一位從此路過的行人直接橫穿馬路,他表示是為了到路對面趕公交車,“如果不從綠化帶中穿過,就要多走一段路,再說綠化帶早已被踩出了好幾個出口。”
不少市民認為,踩踏綠化帶與個人素質有極大的關系,“不要貪圖一時的方便,而忽視了安全問題。”但也有市民覺得,相關部門在修建綠化帶時也應該人性化、合理化,綠化帶修得長度過長,中間缺少正規通道,必然會導致行人自己“開辟”新的道路。
公園中綠地
多處遭人踩踏,公園“花了臉”
郁郁蔥蔥的樹木,綠茵綿亙的草地……公園中的綠色植被,既凈化了空氣又美化了環境,讓人能在高樓大廈之外欣賞到這一抹清新綠色。但在公園中,卻有不少地方的草坪遭人踩踏。
11月3日,記者在南一路與勝利大街交叉口東南角的綠化帶中發現,樹叢中的一塊綠地已經被踩踏出了兩條小路。“原本這里草坪完好,但有不少人為了抄近路進入清風湖公園,就踩踏出了這么一條‘小路’。”在附近釣魚的市民劉先生說。
隨后,記者進入清風湖公園,在園中也發現了不少被踩踏而出的“小路”。“有很多人會在湖邊行走,久而久之,地皮被踩實了,草就不長了。”正在打掃落葉的一位環衛工人說,像這樣的地方,公園中還有很多處,“乍一看,像是大花臉”。
不只是清風湖公園,玉帶河公園也出現了這種現象。沿著河邊一路走去,能看出有好幾處草坪由于被長期踩踏,留下了刺眼的“通道”。“現在冬天還好一點,夏天的時候旁邊的草坪很綠,就這兒光禿禿的,對比更明顯。”在附近散步的劉女士說,一到下雨天,這里還會被踩得泥濘不堪,更加難看了。
防范踩踏綠地,疏堵結合最有效
針對這些不文明行為,采訪中,不少市民表達了他們的觀點。有市民覺得,大家在譴責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同時,也希望相關部門能夠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甚至采用一些“強硬”的手段,來制止這些沒有公德的行為。也有一些市民認為,營造優美城市環境,靠“他律”不如靠市民的“自律”,人人從自我做起,從每一個細節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讓愛護城市環境成為市民的自覺行動。
市民馬先生說,這些踩踏綠地、橫穿馬路的行人,是對自己安全的不負責任。不過,他認為有些地方確實設計不合理也是市民踩踏綠地的一個主因。“因此,只有疏堵結合才能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家住東城某小區的房女士說,改掉不文明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現有的法律法規還沒有這方面的處罰。”她說,之前她看過一個新聞,“因居民踩踏草坪遭到保安處罰,令其舉著‘草坪區域禁止進入’的牌子‘示眾’”。雖然對此事大家褒貶不一,“但僅靠‘呼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相關部門應該拿出更多有效的手段,比如從硬件改造上防范踩踏,或者通過‘罰款’等方式警示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