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4月2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 71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重點是投資、生產經營活動項目 。這表明,在機構調整的基礎上,國務院職能轉變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專家表示,國務院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權將有利于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有利于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也有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的活力。
“跑部前進”有望消失
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這是深化改革、加快職能轉變的重要一步,必須精心組織實施,做好與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及時公布,接受各方監督。對取消審批的事項,要相應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下一步,各部門要加大減少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工作力度,加快進度,科學評估,成熟一批推出一批。各級政府要適應職能轉變新要求,把該放的事堅決放開,把該管的事管住管好,以政府職能轉變的新成效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據了解,此次機構改革前,國務院進行過六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共取消和調整2400多項審批項目 ,占原有審批項目總數的近70% 。第一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項目重點是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項目 ,這也極為契合社會的廣泛期待。目前,發展改革委等國務院部門對于投資項目管理,按照投資主體、投資范圍、限額不同等情況,實施審批 、核準和備案。改革后,一些投資項目將取消審批,一些審批將下放地方,即使對于仍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審批的項目,也將簡化程序、限時辦結。
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指出,一批行政審批權取消和下放后,“跑部前進”現象將有望消失,國務院各部門將從全能型走向有限責任型,減少微觀事務管理,重心轉為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調動中央和地方積極性
當前,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責劃分總體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但也存在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從而阻礙地方因地制宜主動開展工作。這次改革提出推進向地方放權,既要下放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也要減少專項轉移支付。
在此之前,行政審批權下放已進行過成功實踐。2012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在廣東省暫時調整部分法律規定的行政審批 ,暫時停止了20項行政審批的實施。當年年底,廣東省取消約170項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直接相關的審批事項,充分釋放了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放權讓地方受益的同時,中央部門可以從繁雜的微觀事務中退出,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強化宏觀管理上,為市場和社會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
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
這次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權正是對企業現實呼聲的有效回應,也是更加尊重市場規律、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有效舉措。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認為,政府強化行政審批本身就帶有計劃經濟色彩,放權正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突破口。
高小平則指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在市場,把政府職能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上來,將激發起社會成員創造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
中央編辦負責人表示,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權,將有利于改變政府現行管理制度不適應社會組織規范發展的現狀,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