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主食結構,主要是餅和飯。這二者中,餅又占據主要地位。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當時“世重餅啖”,這是多數唐朝人食餅的真實反映。
唐代所說的餅,內容比今天寬泛得多。除面糊以外的各種成型面食,都可以稱為餅。而唐人食之最多、最具代表性的餅,有胡餅、蒸餅和湯餅等。
胡餅是用烤爐烤制的大餅,它是漢代自西域傳入,在唐代極為流行。胡餅中有一種胡麻餅,烤制時在餅上撒了一層芝麻。白居易在《寄胡麻餅與楊萬州》一詩中曾對胡麻餅贊美道:“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短短四句詩,就把胡麻餅的風味特點及受歡迎程度生動地寫了出來。
蒸餅是將面糊發酵后再蒸熟的面食,如饅頭、包子等。唐朝人食用的蒸餅種類很多,它既可單純用麥面制作,也可摻進各種配料。各種蒸餅不但是百姓餐桌上常備的食物,也能登上皇家的大雅之堂。白居易在《社日謝賜酒餅狀》一文中,曾提到“蒙恩賜臣等酒及蒸餅、環餅等”,這說明皇帝賜給大臣的食品,就有蒸餅。
湯餅是下在湯里煮的面食,如面條、面片等。其中有一種叫“槐葉冷淘”的冷面,它是用槐葉汁和面做成面條,煮熟后再放入涼水中冷卻,吃起來又涼爽又別具風味。杜甫曾在《槐葉冷淘》一詩中寫道:“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經齒冷于雪,勸人投此珠。”
飯在唐朝人主食中的地位,雖然略遜于餅,但仍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而在有些地區,它甚至比餅更受青睞。唐朝人食用的飯多種多樣,主要有稻米飯、粟米飯、黍米飯等。稻米飯食用的范圍最廣。尤其在長江以南產稻地區,它一直是最重要的主食。稻米飯配以相應的菜肴,既是人們喜愛的美食,也是詩人尋覓的美好意境。如“香稻熟來秋菜嫩,伴僧餐了聽云和”(陸龜蒙);“看炊紅來煮白魚,夜間雞鳴店家宿”(王建);詩是現實生活的反應。從詩人的詩中,我們足以看出稻米飯的價值和它在唐人飲食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粟米飯即小米飯,它的食用范圍主要在北方地區,尤其是農村。當時一些小飯店出售的飯食,也多為粟米飯。黍米飯則是用大黃米(即黍米,有粘性)煮的飯。唐朝人的主食中,還有胡麻飯、烏米飯以及添加各種配料的什錦飯等。
明
明朝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其中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市民經濟和市民文化的繁榮,這種文化注重享樂,表現在美食上就是宮廷菜(官宦菜)和江湖菜的雙峰并峙。
因為朱元璋出身安徽,開國將領中也多淮揚一帶的人,所以官場上流行的菜還是以淮揚風味為主,比如太祖燒香菇、長壽菜、徽州毛豆腐都帶有濃郁的淮揚菜特色。
據《明大政紀》記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工部在京城(南京)建了10座大酒樓,具體經營交給民間的商人,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用官方的投資來拉動內需。這些酒樓非常豪華,里邊還設有劇場等娛樂場地,有些酒樓里甚至有水上流動餐位。為了拉動消費,朱元璋又賞錢給文武百官官鈔(相當于現在為了應對危機拉動內需發放的消費券),讓他們到這些酒樓中去消費。有了皇帝和百官的帶領,這些酒樓自然生意興隆,“日收十萬錢”。
因為社會物質的豐富,文化的繁榮,飲食在民間也逐漸走出了“吃”的局限,成為一種獨特的娛樂方式。這與宋代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水滸傳中經常記載的還是吃飯,填肚子,酒樓的主要功能還是“吃飯”,而明代,去酒樓更多的是一種娛樂行為。
明代飲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很多外來食材的出現,大大豐富了原本的菜系、菜式。番茄、辣椒、南瓜、地瓜(甘薯)、玉米、大蒜都是在明代傳入中國的,特別是辣椒的傳入,對于中國飲食來說是革命性的。沒有辣椒,今天的川菜、湘菜都無法形成。如今幾乎家家戶戶都做的番茄雞蛋湯在明代已經出現。
在烹飪技術上,明代與兩宋相比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更加規范,有燒、蒸、煮、煎、烤、鹵、攤、炸、爆、炒、炙等,查閱明代的史料,我們可以發現至少有28道菜都是用獨立的烹飪方法做成的,比如火燎羊頭、水晶鵝、釀螃蟹、蒸龍肝、炮鳳肚、燒蘆花豬、糟鵝掌、燴通印子魚、煎雞、熬雞、酥雞、鹵烤鴨、攤雞蛋、火熏肉、腌螃蟹、王瓜拌金蝦、肉鲊燉雛雞、臘鵝、羊灌腸、餛飩雞、油炸燒骨、雞煎湯、蒸羊肉、榛松糖粥、鸞羹。
相比于官宦菜,明朝民間的美食更加豐富多彩,這在明代著名白話小說《金瓶梅》中有集中的體現,并且深刻的影響了另一部小說巨著《紅樓夢》。
粗略統計,《金瓶梅》中列舉的食品(主食、菜肴、點心、干鮮果品等)達280多種,茶有19種,酒24種,提及的飲食行業有20多個。其精細程度,現在看來也是讓人驚嘆的。比如,僅以蛋的做法,《金瓶梅》中就有攤蛋、煨蛋、灑蛋、糟蛋、蒸蛋、煮蛋、饡蛋等。這些做法至今還盛傳不衰。《金瓶梅》中的面點也蔚為大觀,有芋餅、肉餅、卷餅、夾沙團、臊子面等。
《金瓶梅》里對吃喝如此詳細的記載,自然也引發了很多人的興趣和模仿。在故事發生地山東陽谷縣當地的陽谷賓館今天就有專門的“金瓶梅宴”,把《金瓶梅》中的大餐還原,并有創新。出名的菜有“宋蕙蓮燒豬頭”、“肉兜子”、“羊貫腸”、“捶溜大蝦”、“杏仁豆腐”、“西門佛跳墻”、“西門大黃翅”、“糟扒蹄筋”等。
外來食材掀革命
清:滿漢全席的奢華
以“滿漢全席”聞名的大清堪稱舌尖上最腐敗的時期。吃貨大清極盡奢華,享盡天下美味佳肴,但他們沒有想到,每一次饕餮盛宴的背后都是逐漸加重的危機,最終變成了吃不了兜著走的晚清。
話說自滿自大的乾隆本是一個十足的驢友,尤其喜好江南自駕游,遍覽自己治下的大好河山。皇帝巡視各地,各種吃喝玩樂是一定的。尤其是在吃喝上,更是乾隆獵奇的目標,很多紫禁城里見不到、吃不到的各地特色菜、小吃,自然成為了乾隆滿足口腹之欲的首選。而給乾隆做菜的廚師則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皇城帶來的廚師,一部分則是當地的廚師。由此一來,乾隆的大餐則是滿漢菜肴皆有。從此,滿漢席逐漸成為常態,以至后來發展至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是滿席加漢席,簡單說,就是滿族特色菜與漢族特色菜的大拼盤,或滿漢特色兼具的菜肴。據乾隆時期李斗的《揚州書舫錄》中記載,滿漢全席共有冷葷熱肴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共計三百二十品。這320道菜包羅萬象,各種山珍海味,飛禽走獸,什么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多條腿的、四條腿的、兩條腿的、沒有腿的等等應有盡有。如鮑魚、海參、魚翅、熊掌、猴頭等各種高大上食材。在烹飪技法上,也是煎炒烹炸燉、蒸燒烤煮,樣樣俱全。總之,滿漢全席無論是在食材的豐富上、還是在烹飪技法的全面上,都是各種大而全的架勢。簡單說,一個廚師如果會做滿漢全席估計就沒有不會做的菜了。
啥叫奢侈,光有美味佳肴還不行,還得有各種形式的襯托。一個是用餐環境,露天的是野炊,小黑屋里的是大排檔,吃滿漢全席必須在富麗堂皇的宮殿里。還有一個是精美的餐具,各種粉彩萬壽餐具,精美絕倫,再配以各種銀器,甚至有的筷子都是象牙雕刻而成。再一個就是吃飯的氛圍,要有名家名曲伴奏,必須是古典美聲范兒,通俗歌曲都上不了臺面。最后一個就是用餐的禮儀,必須嚴謹莊重,更衣入列,按官職大小入席,吃完一桌再換上一桌,必須井然有序。總之,這種場合吃滿漢全席都不好意思使勁吧唧嘴。 本報綜合